現代家譜編纂的完善體例與創新成果
—— 呂有凱主編的《呂氏家譜》體例簡析
江蘇沛縣 呂繼明(2012年11月)
農歷壬辰之秋,我偕夫人恭訪浙江永康“中華呂氏文化中心”。其間有幸結識了在中華呂氏文化中心工作的呂有凱宗賢。同時承蒙惠贈他主編的《呂氏家譜》(第一集)。
交談中得知,有凱先生從部隊轉業后,先后在縣政府和開發區等單位工作,熱愛家族文化,歷經8年收集整理了大量資料,全程執筆主編了本冊家譜,F今子女都已成家立業,他便全身心地鉆研家族文化,在呂氏文化中心專職負責編輯《呂氏文化》報,對現代新編家譜的編輯技術和方案研究創意新高,頗富成果。
2007年編竣付梓的云貴珍公支系《呂氏家譜》(第一集),計十六章,925頁;精裝壓塑,古樸雅致。展卷恭閱,我的第一感覺是,版式設計科學,功能結構完善,體例創新,內容豐富,且文化內涵厚重。返回古沛寓所,結合拜讀《呂氏文化》第十五期刊載的呂有凱《論家譜的質量與作用和意義》一文,進一步了解、體味到有凱宗親熱愛、重視家族文化事業的良苦用心和奉獻美德,進一步感悟到有凱宗親勇于開拓的創造精神,進一步加深了對有凱宗親的感佩與敬意。
我在2006年曾經主編《古沛呂氏族譜》,力圖創新,拿出了約30%的篇幅做文獻,但主體仍沒有擺脫傳統模式的窠臼。捧讀了有凱的成果,默然贊許,肅然起敬。就其創新之處,談點看法,與廣大宗親共勉:
一、巧妙劃分歷史階段,符合分支家譜的世系連宗特點。
有凱主編科學地把分支呂氏歷史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從炎帝到太公呂尚誕生43代為第一歷史階段,因為從伯夷受封為呂侯,有了呂姓的起源,但其后代并非代代用呂字為姓傳承,且真實性待考,可認而不可全信。第二歷史階段是從太公呂尚到本宗支始遷祖誕生的80代之間,只敘述直系血緣關系,一代一戶,不詳錄旁系。第三歷史階段,是從本宗支始遷祖誕生的1332年到2000年編譜,六百余年25代,代代詳錄,戶戶登記。這個劃分,既表述了歷史源流,通古達今,又充分突出分支家譜的特點。
二、有凱研究創新并成功運用的“三代系表戶主編號法”,滿足了現代人入譜內容豐富的記載要求,超越了傳統五世線譜等各種體例的優勢,足可取代各種傳統的家譜記載模式,堪稱相對完善的最新家譜體例,值得學習、推廣運用。就“三代系表戶主編號法”體例的優點,簡析如下:
1、集世系、行傳、家庭人口的相關信息于一體,查閱方便,一目了然。
2、各代縱向關系簡明,橫向關系清晰,近親關系依次相連。
3、設計有“入譜宗親戶主檢索表及查閱范圍”和“戶主目錄”,查閱便捷,查閱人可以像查字典、詞典一樣,依次查閱所需的內容。
4、具有科學完善的補記功能,各代都可預留同步空戶位,有利于缺漏的外遷分支得譜后,歷代同位補記入譜。
5、完善的延續登記功能,有利于傳承,有利于遷徙戶自帶自續。家有此譜,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子孫后代可在自有新家譜中延續登記40代左右,一戶一本可連用千年之久,亦可避免后世修譜時的遺漏缺憾。后人也無需再忙于“十年小修,三十年大修”的譜牒回環中,續修的時間可以延續的相對久遠。
6、便于統計、了解本宗支規模,歷代總戶數一目了然。
7、節約版面,降低成本;節約紙張,壓縮重量,有利于保管閱讀。編修家譜的傳統模式,大都是歐式或蘇式。在子子孫孫世系傳承的欄目或橫連豎吊的線譜中,頁面空白太多。有凱創造設計的這一樣式自成一體,基本上是頁頁滿載,厚厚實實。他的這一宗支世系,自明初呂珍公傳承至今25代、古今入譜9450戶、現有人口3.4萬人,僅用了760頁版面,即清晰了然,加上文獻和各類綜合資料160頁,共925頁就完善了上述所有功能。如按照傳統的吊線或橫向連線法,所需版面,至少要翻3--4倍,節省紙張60﹪左右。
8.內容豐富。“呂氏宗親名譜”是該族譜的主體,占全卷內容的80%;歷代逐戶、逐人、逐項登記表格中的各項內容,已是浩繁大觀,力求兼顧存史價值和實用價值?少F的是,該族譜在卷前以大約20%的篇幅設計了彩頁及家譜編纂的常識、歷史資料、詩詞碑文、故事傳說、人物傳記、生平簡介、精英名錄等,彰顯了族譜的史學意義?芍^一卷在手,思接千載,情系萬里;查閱起來,易讀易懂。
9.文化內涵厚重。“人生幾回說往事,故壘蕭蕭蘆荻秋”,F代的人事風物,都將成為歷史;歷史最終留存的是文化;即便是有幸遺存的千載實物、萬載工程,如珍寶玉器、萬里長城之類,也都以其獨具的文化(文物)價值彰顯于世。族譜之所以被國人特別是政治家看重,并與國史、方志相提并論,主要是因為它的文化價值,它的存史、資政、教化、育人的特殊功能。編修族譜者,在適應族眾們“辨親疏,明世次”欲求的同時,盡可能地增強文化內蘊,折射社情世事,展示歷史斷面,方為高手。該族譜注重了這一點,既為后人拓展了閱讀空間,也為族譜文化延伸和豐富了特質要義,難能可貴!
有凱先生在《呂氏文化》報發表的論文中較全面地論述了家譜的質量與作用和意義的關系,同時提出了建議和希望,并呼吁編譜同事們“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改革傳統模式”,我作為呂氏族人且同齡人、同路人,深感有凱宗親之良苦用心,誠愿族眾理解之,贊賞之,響應之,仿效之;亦望有凱宗親不斷創新,超越既往。
——選自《中華呂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