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編輯者的感動
———— 評呂有凱先生新創的家譜體例和技術精髓
長沙 中南大學 司馬德文
我常記得,在故鄉讀初、高中時,鄉村里常有些中老年人拿出他們視如珍寶的老家譜,請我這個“文化人”幫他們查看族史、傳承根系、分支去向等等,為他們顯擺家史,滿足他們自感榮耀的心態。從此,我對家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年長日久,我才發現各族各姓都有家譜,只有歷代遷徙頻繁、人口少的分支沒有家譜,對有家譜的氏族羨慕不已,可見,家譜是平常百姓人家的一種精神依托。于是,我的心上深深地烙印了“家譜”二字。凡與家譜有關的傳說和信息,都必然加以關注、探索、學習。
今年春節期間,一個呂姓朋友邀我到他家做客,茶幾上一疊《呂氏文化》報吸引了我,趁他們夫婦在廚房忙碌之際,我逐一打開流覽標題后,細讀了其中呂有凱先生有關家譜新理論、新技術的系列論文,深受啟發。飯后,朋友從神龕上取下一本呂有凱先生主編的《呂氏家譜》第一集給我,于是,評論家譜質量成了本次約會的中心話題。朋友發現我喜歡家譜知識,道別時,讓我把14 -20期《呂氏文化》報和這本《呂氏家譜》帶回家中細細品讀,大獲新知,深受感動。
感動之一:從呂有凱先生如此豐富的家譜文化理論和科學、實用的創新成果判斷,付出的精力非一日之功,而家譜理論和家譜編輯技術的研究,都是沒有經濟收益的冷門學科,在“時間就是金錢”的當今時代,有凱先生能熱衷于此,近呼專職專業地從事家譜研究,不惜人力、時間的付出,不在乎時間的經濟效益,這種高尚的奉獻精神,難能可貴,非常人可比,吾輩深表崇敬。
感動之二:過去在鄉村所見的那些老家譜,都是用傳統的歐式或蘇式記載體例編輯的,多為五世分提世系圖表述傳承,其實很簡單,之所以說簡單,是因為缺陷和不足太多,傳記聊聊三兩句,世代相傳不載妻,……好在老人沒文化,先祖有名就高興,這就是傳統文化?看了有凱先生用新創體例 —— 三代系表戶主編號法編輯的《呂氏家譜》,使我振憾,與傳統模式相比,呂式(有凱)體例至少有八項先進技術可取,這一家譜記載體例,簡直是一個飛躍,這一躍,跨越了千年不變的家譜技術鴻溝,對提高家譜質量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這就看我們各族各姓編譜人能否識別傳統體例的敝端,能否發現呂式(有凱)體例的先進之處。
感動之三:編輯家譜的工作,本身就是尊祖敬宗、承前啟后的良好道德行為,但在鄉村所見各姓老家譜和當代新編家譜中,或多或少都還存在著與道有違、與德有背的編譜傳統,例如“無后”“無嗣”“夭亡”“失傳”“外逃”…… 等等不吉不利的表述,都是編譜人不經義而一直忽略的不道德的行為。不可思義的是,千余年來反而把這種不道德行為視為傳統體例的組成部分。唯呂式(有凱)體例巧妙地運用一個“?”號,有效地完善了編譜之美德,這個“?”號既回避了不吉不利的失德表述,又可代替 “失考”“待考”“去向不明”等無奈心態的繁鎖表述,節省筆墨。筆者認為:有效完善編譜道德,是呂式(有凱)體例和技術的精髓所在?梢,呂有凱先生是家譜編輯者的道德典范。
感動之四:用呂式(有凱)體例編輯的家譜,與五世分提吊(連)線的傳統體例相比,至少節約紙張百分之五十,既大幅度降低印刷成本,又減輕家譜重量,利于保管,方便閱讀。值得推廣、學習和運用,這將是有凱先生為國家和百姓家譜編輯事業做出的重大貢獻。
——選自《中華呂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