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家譜質量翻牌 為家譜功能洗牌
上海同濟大學副教授 呂璽林
今年清明期間,有幸閱讀了族中長老們收集的《呂氏文化》報和《中華呂氏報》,激發了我對呂氏文化和家譜研究的熱情。
看了本家家譜,又通過對比學習其它幾個姓的新老家譜,參照《呂氏文化》報和《中華呂氏報》中有關呂氏文化的知識,尤其是副總編呂有凱宗親有關家譜的系列論文,使我對家譜知識有了快要入門的感覺,欣興而然,習作本文,向呂氏文化中心的長輩們表達敬意,誠請賜教。
家譜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記載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文獻,是前人編寫供給后人查閱家族歷史的重要資料(包括編譜時期當代人文資料)。家譜的實際作用和意義很廣,可用存史、資訊、教化六個字來納其廣義。家譜既可供族人尋根問祖,緬懷先人,培養親情,繼承和發揚前人優良傳統,又可作為家族文化教科書。通過學習家譜、運用家譜,規范家族事務管理,總結交流教育子女的經驗,制定和運用家族特色的教育方案,搞好家庭早期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以提高人口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是廣大族人的殷切愿望。要實現上述愿望,就要求我們當代人編出好的家譜。
好的家譜才有真正的作用和意義。筆者認為,傳統模式的家譜,功能不全,不具備廣泛的實用性,可讀性不強,體例老化,編排技術方案早已跟不上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更何況后代人。傳統家譜的具體不足主要表現為豎排、繁體、左翻、世系與傳記分離,后人和缺漏小分支無法在譜中同代同位續補,可存而不實用等,要解決這些關鍵技術問題,亟待改革,建立現代化的編譜體系。
自去年以來,中華呂氏文化中心的家譜主編呂有凱宗親提出了一個“現代家譜”的新概念和一套家譜質量的新理論,是家譜理論和家譜技術領域的嶄新起點,這個起點直接為家譜功能洗牌,為傳統家譜理論翻牌,為家譜質量翻牌,為家譜的實用性出了第一張好牌,可喜可賀。
何謂第一張好牌?何為可喜可賀?就是呂有凱宗親在《啟用新體例編好新家譜》(見《呂氏文化》報第19期)的論文中,對好家譜作了一個確實應達到的質量定位標準。筆者認為,呂有凱宗親對好家譜的定位標準,應成為我們廣大呂氏文化愛好者和家譜工作者追求的目標,該標準能夠實現廣大族人的殷切愿望。
這個定位標準,對好家譜的“好”,作出了四個系統的定義,概念明確,對于提高家譜質量具有實質性的指導作用和意義。新編現代家譜質量的理論,關鍵在借鑒古譜優點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與時俱進,實現發展。
要達到這個定位標準,我們就應當學習、理解、掌握這個標準的整個理論體系,重視以下幾個主題:
1、充分認識啟用新體例的必要性,加快意識更新,通過學習與對比研究,總結編家譜的經驗。
2、運用家譜新技術,“多交流,多學習,充分認識運用新體例,有利于自己,有利于子孫后代”。
3、正確認識傳統體例,克服盲目“尊古”,要充分認識傳統體例的缺點。
4、還要學會比較,大膽啟用新體例,不讓古人拉著后腿。
5、注重實用性,為完善家譜功能洗出一副好牌,有利于普及,推動學習家譜,運用家譜的新風尚。
6、堅定改革信心,因為只有改革,才會進步,要思考發展,不要一味從古,停滯不前。
——選自《中華呂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