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珍公父子始遷云南宣威的
社會時代背景及生平概論
太公第100代 珍公第20代孫 呂有凱
云南宣威呂姓始遷祖呂珍,系太公呂尚第81代孫:誕生在元朝末期(公元1332年),建功立業在明朝。
一、揭竿而起
元朝是我國蒙古族建立的一個封建帝國王朝,公元1206年建國于蒙古,1279年滅南宋后,建都北京,歷時162年,滅宋后實際統治中國89年。1368年被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建立明朝。
元朝末年,由于統治者腐敗、昏庸、揮霍無度,國庫空虛,各種災害不斷發生,加上長期實行民族等級制度,漢人和南方人倍受壓迫和欺凌,民族矛盾不斷激化,反抗元朝黑暗統治的情緒日益高漲。1351年(元順帝至正11年),在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和劉福通的籌劃和領導下參加治理黃河的15萬民工起義抗元,韓山童死后,起義軍在劉福通領導下擴大到數十萬人,因頭裹紅巾,故稱“紅巾軍”。各地民眾紛紛揭竿而起。1352年,郭子興等人在濠州起兵響應,郭子興死后,這一支紅巾軍由朱元璋領導,成了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主力軍,各地起義軍都陸續歸服或招降在朱元璋旗幟下統一指揮。1353年,江蘇泰州以販鹽為業的張士誠帶領兄弟和呂珍等壯士17人,起兵反抗元朝。呂珍任大將,殺了元朝地方軍官和富豪,占領了泰州、松江、常州、六合等地,元軍難以抗衡。
二、英勇善戰
1358年,張士誠在蘇州設府稱“周王”,建立周國。1363年改周國為“東吳國”。從起兵到1363年的10年間,占領了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幾省的部分地區,南至浙江紹興,北至山東濟寧,東至東海岸,西至汝州,縱橫2000多里,勢力超過了劉福通領導的第一支起義軍。這時各路起義軍頭目都想爭天下當皇帝,開始相互火并,搶占地盤,1363年2月,張士誠想消滅劉福通領導的起義軍,就派大將呂珍率兵攻打安豐。安豐被圍,糧盡人饑,難以支持,劉福通派人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怕安豐一破,張士誠勢力擴大后難以招降,便親自率大軍趕往安豐救援劉福通,可是,朱元璋還沒趕到,呂珍已占領安豐并殺了劉福通。呂珍聽說朱元璋援軍要來,就下令挖掘戰壕,修筑陣地,扎營據守。朱元璋趕到,幾天內三次攻打呂珍,呂珍率兵沖出重圍。1366年8月,呂珍與五太子(張士誠的養子)領兵6萬,屯駐湖州城東的舊館、升山、水寨,10月朱元璋派徐達攻克升山、水寨后,舊館糧盡援絕,呂珍被朱元璋招降,此后,呂珍在朱元璋反元建明戰爭中屢建戰功。
三、奉旨西征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都稱帝立明朝,紀元“洪武”,在位31年。
明朝建國初期,云南還是元朝封派的貴族梁王——巴匝刺瓦密控制的地盤;烏蒙(昭通)、芒部(鎮雄)、烏撤(威寧)、東川、宣威等地,都是少數民族土司控制的地盤,都有自己的武裝,據地自雄,動亂不息。從1369年到1375年,朱元璋先后5次派使臣來云南對元朝梁王和昭通、威寧、宣威等地土司進行招降活動,打算和平統一云南。但由于各地土司相互勾結,負隅頑抗,刺殺了王義、吳云等明朝使臣,前四次招降無效。1375年(洪武8年)第5次派人到云南,朱元璋點將呂珍,封呂珍為護國大將軍帥兵到威寧、宣威等地進行招降活動。由于有前四次招降不成的經驗教訓,呂珍領旨時,朱元璋面授機宜:對土司地盤實行“先招降,不服降者就用武力征伐,既攻占又駐守”的戰略。因此,大明朝護國大將軍呂珍大人攜妻帶子率兵來到云貴川三省結合部的威寧、昭通、宣威地區,成為現今5萬余人口的云貴呂姓始祖。呂珍公當時年齡在45歲左右,夫人倪氏,生有二子,奉命隨父西征,長子呂永祥封護國將軍,當時20歲;次子呂永秀封千戶候,當時16歲。
四、滇東建功
1381年(洪武14年),朱元璋派傅有德、湯和、周德興、廖永忠等大將為西征將軍,率兵入川,四川、貴州先后歸附明朝,西南只剩傲慢頑固的云南梁王,無視明朝使臣的規勸,拒絕招降,誓死維護元朝的殘余勢力。138 1年(洪武14年)9月,朱元璋命傅有德、沐英等大將率兵從南京出發西征云南,按朱元璋指示:兵分兩路,一路由傅有德率領,徑由湖南、貴州六盤水直指曲靖。一路由沐英率領經永寧(四川敘永)南下,與呂珍部接應,主要目的是牽制昭通、鎮雄、東川、威寧、宣威一帶土司,使他們不敢離家去昆明援助梁王,為傅有德大軍進功曲靖打進昆明作后應。
曲靖是進軍云南的咽喉,北面的威寧、宣威有呂珍經營6年的明朝地盤,多數土司已被呂珍招降或征伐歸服,有些成了呂珍的朋友,為傅有德進兵曲靖掃除了障礙,開辟了通道。云南梁王為了抵卸明軍入滇,把主力軍調集曲靖,主帥叫達里麻。元軍借白石江為屏障。傅有德率明軍于
明軍休整幾天后,于
明朝在云南設立府、州、縣等各級行政機構,1382年設曲靖府。安排大量軍隊留守云南,住曲靖,公元1387年又從湖南、湖北、廣西等地選精兵4萬5千人,買牛2萬頭,配給軍人農戶,在曲靖、越州等地屯田開發土地,發展農業,所以曲靖府在1394年4月升為軍民府。
五、扎根宣威
明朝的軍事管理體制是皇室設兵部;兵部下設五個軍事都督府,分管全國各大區;各省設都司;都司下設衛(衛的軍事職能相當于現代地、州、市級軍分區),當時在威寧設衛級軍事防區叫烏撤衛,兵力為5600人;下設5個所,一個所的兵力為1000-1100人(也稱為千戶所),烏撤衛防區的昭通、鎮雄、東川、威寧在1383年正月劃歸四川布政司管,宣威所歸曲靖府領導。呂珍去逝后。長子呂永祥,次子呂永秀在曲靖軍民府授職,奉命駐防在宣威虹橋鋪,呂永祥頂替父職,任宣威所正千戶(正五品)官,年俸祿為16石;弟任副千戶(副五品,指揮官,年俸祿為14石。防區撥管至斗南土司界,兄弟二人奉命在母豬箐、石城分別設置哨所20多個,坐鎮戌守,主要任務是防止土司叛亂、維護地方治安,迎送接待過往軍隊、官員、傳遞文書等,遇有戰爭隨時聽調。軍馬分三處飼養,虹橋社區的上馬房、中馬房、下馬房三處地名因此得名,可見先祖當年開赴宣威定居虹橋的浩蕩氣勢。
隨著明朝政局穩定,土司動亂平息,奉命撤哨。按照明朝實行的軍屯制度,“組織軍隊耕種土地”,曲靖駐軍規定為“三分守備七分耕種,每個軍人農戶給田(地)50畝,并配給耕牛、農具。軍人農戶上交的皇糧交給當地的軍隊作軍糧”。于是,呂永祥奉命將十分之三的哨兵改編為鋪兵(即地方武裝,約300人),十分之七的士兵(約700人)各得安身之地50畝,成家立業,但屬于世襲軍戶,父老子從軍,遇有戰爭,隨時統一調派參戰。這是明朝270年的兵源制度。
六、定居虹橋
撒哨定居后,呂永祥為虹橋居民首領,繼續享受正千戶(正五品)之祿,弟永秀享受副千戶(副五品)之祿。永祥公領奉有皇帝圣諭牌一塊,圣諭牌上寫道:“爾自耕、爾白吃,無人收爾租,無人收爾糧,有田耕田,無田耕山,隨所到之地自耕自食”。曲靖軍民府還派人明確界定,按皇帝圣諭“凡屬原哨所管轄范圍的全部地盤歸呂氏兄弟,自耕自食,不收皇糧”。兄弟倆合住一家,共建家業,孝養慈母倪老太君。
呂永祥婚配王氏夫人,生一子呂柄;呂永秀婚配劉氏夫人,生五子:呂棟、呂梁、呂橋、呂校、呂榛,宣威呂氏第三代共有堂兄弟6人。
定居虹橋后,由于土司的報復行為,永秀公被兵匪擄去,永祥公不惜銀錢,四處奔波,到處尋蹤,設法營救,幾年過去,查訪得知被關押在東川。經朋友幫助調解,用自己的大白戰馬換弟回家,得以團圓。
七、子孫和睦
兄弟二人共議家事,永秀公說:“我被兵匪擄去幾年不在家,妻兒家事全得兄操勞,又救我回家,兄愛弟之情,感激難盡,為弟我身衰體弱,命不長遠,五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要分居,請把家業分為二份!庇老楣鲝堈f:“兒大分家是常理,但不能按我們兄弟作二分,你我兄弟共有六子,你有五子,是我親侄,我們要對六個同等安排,家業、差役(傭人和家兵)都按堂兄弟六個平均分配!
分家不久,永秀公于1425年去世,享年65歲,永祥公帶領子侄將弟安葬在原登高山哨所旁。1437年(明朝英宗皇帝正統2年)6月初7,永祥公用青馬一匹,青白綢布10余匹,請曲靖軍民府知州和當地土司官及戶(族)長阿長、阿倘、阿豆、阿浦、阿竹、阿吉、阿天、阿崔、阿龍等人員來查驗皇帝圣諭牌,并點明地界,訂立《呂家墳山永遠無爭文契 》(詳見史料影印件)。自此后人不稱登高山,改稱為呂家墳山。隨后,永祥公考慮到子孫要長期發展,需要有寬敞的墳山建立祖塋,就請陰陽地理先生擇選水溝山作第二第三祖塋,并明確安排交代給6個子侄:“你們6兄弟子孫后代要分建三個祖塋,呂柄及子孫后代在呂家墳山建造祖塋,呂棟、呂梁兩兄弟及子孫后代在水溝山建造祖塋,呂橋、呂校、呂榛三兄弟及子孫后代在尖山建造祖塋。
八、啟迪后代
永祥公在公元1445年去世,享年90歲,墓葬呂家墳山。
以上所述,就是我云貴呂氏開基始祖,呂珍父子三人的生平簡介及遷居宣威的社會時代背景。
由此可見,我們的兩代先祖,呂珍、呂永祥父子當年的聰明才能,真是智慧超群,一生忠君愛國,為國為家,不辭辛勞,開基創業,遠見卓識,耀祖光宗,啟迪后人。
呂珍公教子有方,永祥公如此寬厚仁義,為人慈善,愛弟如己,愛侄如子,居功不傲,相依為命,親密無間的兄弟情義,為子孫后代樹立了兄弟團結的光輝榜樣,F有很多支系很多家兄弟都繼承了永祥公這種高尚品德;強幫弱,富濟貧,大帶小,尊老愛幼,孝敬父母,這種兄弟關系和家族團結風氣,已成為我呂氏家族代代相傳的家風。
我們為有這樣品德高尚的先祖感到自豪,感到榮耀,更應該使這種優良家風代代相傳,發揚光大,啟迪后代,做到愛國愛家,搞好兄弟團結和家族團結,同舟共濟,和睦鄰里,同享平安,共同開創家族和睦萬事興的家族發展環境。
考證資料來源:
1、珍公后裔云貴各分支宗親提供的歷代《呂氏家譜》
2、《中國通史》
3、《明史》
4、《宣威縣志》
5、《漢民族入滇史話》
6、宋朝時期的《呂氏家譜》
7、廣西、江蘇、江西、福建漳平、南靖、永定等省區《呂氏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