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開族始祖姜太公
太公概述
中華呂氏開族始祖呂尚——姜太公傳為遠祖炎帝(神農氏)第44代孫。
太公出生于公元前1134年,卒于公元前1015年,享年119歲。(引自2006年版•呂明強著《華夏呂姓四千年》)。
太公夫人馬氏,生一子、名呂伋,生一女、閨名邑姜,婚配周武王。
據《姜太公全書》載:“姜太公出生地,史書有四種說法,綜合多源史料分析:太公生于今山東日照市東呂鄉是可信的。”太公在滅商建周后,受封于齊,為齊國第一代君王,傳20代,易32君,世襲660年后,被田氏取代。
《名將傳•呂尚》載:“呂尚者,東海上人,本姓姜,從其先祖(先祖伯夷——(即炎帝第15代孫,受封為呂侯)姓呂,故名呂尚,字子牙。尚,抱經天緯地之才,著有《六韜》、《三略》等名著,備言陰陽,遂為兵家之祖。”《孟子》、《春秋》皆稱呂望為太公:“蓋望,其名也;尚父其字也;呂,其氏也;師,其官也;公,其爵也;太公,齊(國)人追號也;師尚父,連官與字而合稱也;”太公望,連號與名而合稱也;稱呂尚者,連氏與字稱之也。
從上列引文看,足以證明姜太公•呂尚•呂望,是我呂姓始祖的姓、氏、名、號及其官、爵的稱謂。
據《姜太公全書》載文評姜太公:“儒家博大精深,法家審時度勢,兵家隨機應變,道家老謀深算,縱橫家忤合飛鉗。”認定了姜太公既是儒家又是道家、兵家、政治家,集博大精深,審時度勢,隨機應變,老謀深算,忤合飛鉗之全能于一身。由他指揮的聞名古今的“牧野之戰”決定了殷商必敗、姬周必興的格局,充分顯示了太公呂尚的全能之才。
我國學術界權威代表《中華實用智謀大典》編委主任符誥先生在《姜太公全書》的序言中稱“姜太公是中華民族最具突出的偉大人物,”這種極高評價,太公一生的輝煌業績,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我們所有太公后裔的無尚榮譽和自豪。
引《史記》論太公
司馬遷著《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二》載:“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文王崩,武王即位,武王九年,欲修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鋮,右把白旗旄以誓曰:“蒼咒蒼咒,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后至者斬!”逐至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人,諸侯皆曰:“紂可伐也。”武王曰:“未也”。“還師,與太公作此《太誓》。”
“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臣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于是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紂。”公元前1040年進軍,次年會戰于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孟縣西南——引自《中國歷史大事年表》所注)。
從《史記》的論述中可知:當武王伐紂時,占卜不吉,群臣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遂行。“牧野之戰,”為周朝八百年統治天下,奠定了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和政治上得以長治久安等全方位的堅實基礎,太公功德昭著,彪炳千秋。
《姜太公全書》摘引
1、“韜略鼻祖,百代宗師,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形象高大全的人物,又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
上的神主。作為歷史人物,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等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作為文藝形象,他在詩賦、小說、戲劇中均有顯著地位,被譽為大智大勇,獨往獨來的英雄。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2、太公曾為周王提供情報,也為周王賄賂過商朝,從事過瓦解殷商的活動,力勸武王堅定伐紂的決心!妒箬薄份d:武王問太公曰:“諸侯攻天子,勝之有道乎?”太公曰:“攻禮為賊,攻義為殘,失民為匹夫。王攻失民者也,何天子乎?”《北堂書抄》也載:太公曰:“夫紂無道,”流毒諸侯,欺群臣,失百姓之心,策民德以誅之,誰曰勿克。”《意林》載:武王問太公曰:“殷已亡其三人,今可伐乎?太公曰:“臣聞之,知天下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謀后事者昌,先事后謀者,且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甲子伐紂,一舉滅商。太公庇護眾先涉河,武王從之,遂滅紂。使紂王“蒙寶衣投火而死。”
3、姜太公不僅協助武王推翻了殷商,還為周朝的建立和鞏固出謀劃策,功績卓著,對周天子一統天下及后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周朝開國之初,姜太公根據歷史上許多小國及殷商滅亡的教訓,反復告誡周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擅天下利者失天下。”
4、姜太公倡導愛民之道,告誡周武王要使主尊人安,就要愛民,“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己物。”
5、當武王問治國之法時,太公說:“賢君治國,不以私害公,賞不加于無功,罰不加于無罪,法不廢于仇讎,不避于所愛,不因怒以誅,不因喜有賞,不高臺深池以役下,不雕紋刻畫以害農,不極耳目之欲以亂政。”太公主張以“三寶”安定國家。太公曰:“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于其鄉則谷足;工于其鄉則器足;商于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三寶定,則國安。”平息戰亂,安定民心!妒酚洝份d:“滅殷之后,周軍撤鹿臺之前,發鉅橋之粟,以振其民。封比干墓,釋其子囚,遷九鼎,修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
6、《太公金柜》載:“武王平殷還,問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如何?’太公曰:‘如天如地,得殷之財與殷民共之,則商得其賈,農得其田也。’又曰: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陽,夏日之陰。冬日從陽,夏日從陰,不召自來。故民生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此外,太公還就舉賢、禮儀、賞罰等方面提出重要主張,并輔佐武王加以實行。為建立和鞏固周朝的大一統天下起到了重大作用。
太公著作及其價值
一、《隋書•經籍起》著錄有:《太公六韜》、《太公陰謀》、《太公陰符鈐錄》、《太公金柜》、《太公兵法》、《周呂書》、《周書陰符》、《太公伏符陰陽謀》、《太公三官兵法》、《太公書禁忌立成集》、《太公枕中記》、《太公雜兵書》、《太公陰謀解》等十三種書籍!杜f唐書•藝文志》又著有《太公兵書要訣》、《太公陰陽三十六用》、《清史稿》中又有《太公兵法逸文》。其他典籍還有《太公丹書》、《太公陣法》、《太公軍鏡要術》、《九府園法》、《子牙子》、《奇門遁甲太公兵法詮》、《黃帝太公兵書》、《黃帝太公三官法要訣》、《呂望秘書》、《當敵》、《太公對敵權變逆順法》、《太公屨車軾法》、《太公望七略》、《集太公兵法》、《太公六韜粹言》、《太公陰符神書》等等。
二、太公這些著述,產生的時代不同,內容各異,風格各類,其中史籍著錄較早的有《六韜》、《太公金柜》、《太公陰謀》等。據上世紀七十年代分別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和河北定縣漢墓出土的竹簡本,印證了《六韜》是一部成書于先秦的古籍。專家們考證:《六韜》是一部先秦兵書,確定無疑。
三、最有影響、意義深遠的太公著作是《六韜》、《三略》。被專家們視為智慧寶庫,有普遍的實用性,在今天和未來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是廣泛的實用理論!读w》涉獵理論極廣,內容非常豐富,F將其中心論點概述如下:
1、《文韜》主要論述治國用人的政治謀略;
2、《武韜》重點論述如何用兵的軍事戰略;
3、《龍韜》是論述軍隊的組織、獎懲、將帥選拔和修養,軍事秘密、通訊、奇兵的運用、偵察敵軍的方法及兵農合作等軍事謀略思想;
4、《虎韜》主要論述各種特殊天候、地形及其他不利情況下的進攻和防御戰術,并記述了古代武器裝備的種類、形制、配置、作用和布陣原則;
5、《豹韜》主要講述森林、山地、河流、險隘地區作戰、防敵突襲、夜襲以及遭遇戰的戰術;
6、《犬韜》主要論述軍隊的指揮、調動、擊敵時機、煉兵方法、步、車、騎三兵種的組織、協調等戰法。
四、綜上所述:太公這部名著繼承、引導了歷代兵家的優秀思想,兼諸子之長;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張“同天下,天下同利”的早期共產主義;太公的《六韜》在政治、軍事、哲理都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
五、《三略》,又誤傳為《黃石公三略》,源于《史記•留侯世家》提到黃石公授張良之書為《太公書》。劉寅《三略直解》指出《三略》一書,張良、韓信序次兵法三十五家不言有《三略》,《通鑒綱目》及《正義》引《七錄》皆言黃石公授給張良的是《太公兵法》,劉寅還引李靖的話說:“張良所學太公《六韜》《三略》是也。”并解“《三略》本太公書,”而黃石公推薦給子房(張良),所以兵家誤傳為黃石公書也。其實,《三略》為太公之書,古已有之,并非黃石公著。
六、《三略》是實用性很強的兵書,簡介如下:
1、《上略》主論將帥之道,如“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極,密定九夷,如此謀者,為(下轉第三版)帝王師,……。”
2、《中略》主要是闡述國家元首之道,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設矩備衰,四海會同,王職不廢,雖有甲兵之備,而無斗戰之患,君無疑于臣,臣無疑于主,國定主安,臣以義退,亦能美而無害,……。”
3、《下略》的要點是論述善惡有報的因果關系。……“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歸。善者得其佑,惡者受其誅,則國安而眾善至……。”
太公的藝術形象及其影響
1、在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成語典故、俗語、歇后語、楹聯等各類文學藝術作品中,無不涉獵姜太公這一題材;蚪杼、或以太公之事,或歌頌太公的輝煌人生,達到襯托作者意圖,豐富作品風采,提升藝術檔次。如《詩經•大明》頌姜太公:“牧野洋洋,檀車煌煌,唯師尚父,時維鷹揚。”把一個威風凜稟的太公置于一個開闊的戰場之上和雄壯的軍陣之中。在《金柜》、《符子》、《搜神記》、《列山傳》等志怪小說中,姜太公被塑造為一位奇人、神仙。又傳姜太公在封神時徹棄私欲,不計名利,把所有神位讓封于他人,感動了眾神,尊稱太公為神上神主——管轄眾神之神。
2、以舞臺、影視歌頌姜太公的戲劇有《渡孟津武王伐紂》、《三山關》、《進妲姬》、《渭水河》、《百子圖》、《封神榜》等。明代問世的《封神演義》刊行以來,姜太公成了歷史典故、古代歷史的中心人物,在民間家喻戶曉,世代傳頌,正如清代學者顧家相稱:“三尺童子,皆知姜太公。”
3、數千年來,在華夏大地,中華民族以不同的崇敬方式,把姜太公一分為三:一是念其對中華民族發展史的巨大貢獻,尊崇太公為中華民族最杰出、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軍事家;藝術領域的太公則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精神生活;而神仙的太公則登上了人們肅然起敬的神壇。如“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太公在此,諸神回避”等?梢,姜太公在民間受到尊崇的地位之高,影響之深。這是我呂姓族人永久的榮幸和自豪。(本文系呂有凱于2012年6月在永康太平整理定稿)
注:本文標有引號的內容,凡未注明作者的,均引自《姜太公全書》和1997年版的《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