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體例
——“三代系表戶主編號法”
與舊體例實用對比
作者 呂有凱
一、現代家譜的特點
現代家譜的特點與古代家譜有著不可相等的顯著區別,一是登記入譜的人口是古譜人口的數十、數百乃至千倍,一個始遷六百年的宗支,現有人口高峰區(常有2-3代)的同一代兄弟多為數千戶,F代人需要記入家譜的內容十分豐富,如人物照片,家族事務活動剪影、活動記實、文獻、論著、詩、詞、歌、賦、贈言、題詞、人物表彰、個人傳記、業績介紹,優秀家庭及業績圖文介紹等內容,都是傳統家譜的若干倍,傳統體例無法滿足現代人編輯家譜的要求。
二、新體例結構概述
1、最新家譜體例——“三代系表戶主編號法”,是一個整套家譜編輯技術和排版方案的完整體例。結構包括篇目設計方案,家族活動紀實圖文安排,綜合文獻布局,詩、詞、歌、賦、贈言、題詞搭配,人物照片,優秀家庭及業績圖文介紹,查閱方法,歷代宗親傳承世系名譜和傳記等主題內容的編排技術方案。
2、家譜內容最多、要求最細、難度最大、篇幅最長的是傳承世系名譜編排技術,這是家譜技術體例的核心結構。涉及歷代縱向關系、同代橫向關系、人物傳記、家庭人員結構等方面的內容,綜合性很強。
三、舊體例的主要缺點
1、舊體例難以快速查詢整族橫向關系,涉遠世系的同代對應查找不便。用于大宗支合編家譜時,同代遠近親疏的對應關系查找困難。
2、世系與傳記分離,家庭人員結構不能一目了然,查閱困難、費時。
3、傳統的歐蘇體例共有的缺點是:世系圖頁面空白太多,浪費紙張和印刷成本都在60﹪以上。
4、無補記功能,無法補記缺漏和續記新增人口,缺乏實用性。只好30年小修60年大修,重復勞動,勞民傷財。
5、受頁面區域的限制,對重要人物和優秀家庭的記載難以詳述。
6、傳承世系越遠越不好制作世系圖,無整體視覺效果,對傳承10代以上的宗支不盡適應。
7、由于虛增家譜篇幅,家譜太重,保管、閱讀、攜帶都困難。且成本高而價格昂貴,難以普及到戶。
8、歐、蘇體例的世系圖不適應電腦顯示閱讀。
綜上所述,運用新體例,勢在必行。
四、新舊體例的對比研究與實例分析
(一)對比條件和要求:
設:某宗支用新體例新編現代家譜一冊,共1000頁,
容量為現有人口六千戶(約2.5萬人),古今合計八千戶,以96—100代的首頁,五代共5頁,計59戶的相關資料,與三種舊體例作實用對比。
(二)新舊體例的運用實例對比——世系和傳記部分
1、新體例的實用效果:
筆者研發設計的新體例——“三代系表戶主編號法”,僅用5個頁面(1頁1代),詳實記載了五代共59戶的傳承世系名譜和傳記,不論各戶的內容多少,不受頁面區域限制,均可保持同代平行,親疏有序,各戶同位一家清,家庭入譜人、事一目了然。有利于區分同名同姓,頁腳分別標注上代、下代詳情的所在頁碼,查閱十分方便。與舊體例相比,節省紙張和印刷費60﹪以上。新體例應用實例詳見附錄1 (288—293頁)。
2、舊體例之一(蘇式體例)的運用對比實例:
用舊體例(蘇式體例)記載上例59戶的世系和傳記,
用了12個頁面,比新體例多用7頁紙,世系與傳記分離,
查閱不便,浪費紙張和印刷費60﹪,世系圖有子無妻無女兒,無整體視覺效果。舊體例應用實例之一詳見附錄2(294—306頁)。
3、舊體例之二(歐式體例)的運用對比實例:
用舊體例(歐式體例)記載上例59戶的世系和傳記,用了28個頁面,比新體例多用23頁紙,查閱不便,浪費紙張和印刷費80﹪,空白線段虛增頁面,無整體視覺效果。舊體例應用實例之二詳見附錄3 (307—335頁)。
4、舊體例運用對比實例之三:
這也是當今運用較多的一種家譜體例。本文引用某地某氏家譜其中一頁為例,缺點如下:
(1)世系排列邏輯紊亂,父親名號在夫妻二人之中間……極不科學,
(2)簡介(傳記)太簡略,語言文字不適應現代和后人閱讀習慣,如,“官退之”、“韜光自誨隱逸林泉”、“騎馬塋”、“荊都省”、“不樂仕進”、“中興屢微不仕”、“詩酒自”等,此類語言文字能向后人傳遞什么呢?讓人讀不懂的語言文字毫無意義,又浪費頁面,不如沒有。
(3)整個版面和印刷費都浪費60﹪以上。
(4)文理不整,書面文理缺陷。該譜整個世系篇幅長達600余頁,只見名不見本姓的肖或呂或王字,如果不用字派取名,尤其是單名,總給人覺得文理缺陷,如22代發富之子“賢”;發顯之次子“利”,寫成“王賢、王利”且不更清晰嗎?加上這個王字并不增加印刷費,何嘗不可?
(5)這種體例是按區域分支清的方案排列編輯的,整族同代平行對應關系查閱、統計都困難,輩份對應更不方便,不利于大宗支合譜。舊體例之三的應用實例詳見附錄4(336—337頁)。
五、對比評述:古今不能用等(=)號
1、對比效果評價:新體例明顯優于兩個舊體例。
2、對比證實與感想
對比證實,家譜內容記載體例改革,勢在必行,F代人要記入家譜的內容很多,早該放棄傳統的歐式、蘇式體例,很多編譜的同事聽到改革、創新時,總是說:“不行、不行,老祖宗做的樣子不能改,要尊重老祖人。”我敢說,如果歐、蘇兩位古老前輩在天有靈,一定會罵我們“沒長勁!”因為舊體例本身就是古人當時的創新,是改革、發展了他們前人的傳統而形成的。傳統文化有優點,也有缺點,不必完全因循守舊,生搬硬套。要敢于離開古人的“腳印”,走發展之路。我們現代創立的新體例,后人也會視為傳統,也會改進,這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的發展原理。不要把古人的方法視為不可逾越的死定律,把古人在某篇古文中用過的一個詞、一個成語、一個名稱都視為圣旨,顯示通古的“學問”,如果總是生搬硬套,用于現代作品,讓后人永遠“考古”,談何發展?談何進步?
3、對比結論與認識
通過對比研究,我認為,任何領域的創新都不可能是一次到終點,古今之間絕對不是“=”號,結論應為從古到今,今大于古,今優于古。這是我們必須認知的事物發展定律,若古今事物恒古不變,當今就得毀掉各種農機,回去刀耕火種;關閉服裝廠商、拆毀樓房,掛樹葉遮羞;住巖洞避風雨;點篝火取暖?梢,破舊立新,本身就是發展傳統,為后人的發展奠定基礎,進而為后人造福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