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牒歷史與相關知識74個問答
按語:近年來,各族各姓各支系掀起了修編新家譜的高潮,編譜人士的熱情可嘉,精神可貴,實可敬佩。但由于條件各異,文化底蘊有別,對譜牒歷史和相關知識的了解和認知不全、程度不齊,理解不一,運用效果差別很大。為了對廣大讀者有所幫助,特將十六年編譜生涯中收集、整理的中華譜牒歷史與相關知識,以問答方式刊入本書,供大家參考、借鑒,棄偽存真,棄粗取精,挑選各自認為或有用的精華,避免盲目套用,生搬硬套。 如果把古人用過的某句話、某個詞、某個成語、某個名稱都當作圣旨,顯示通古的“學問”,表面上是信仰傳統,實為教條主義,如此生搬硬套,用于現代作品,讓后人永遠“考古”,這種不敢離開古人腳印,不敢啟用適應現代閱讀習慣的詞、句、成語和名稱。眼光向后不向前,不是發展,而是倒退。 歡迎廣大讀者共同探討、交流,希望大家都把新技術、新理論貢獻給廣大家譜愛好者和有識之士共享。 由于我們水平有限,差錯難免,定有漏誤,誠望廣大讀者賜諒,懇切希望給予幫助和修正為謝! (本篇選自《中華呂氏報》分8期連載的全文) |
1、譜牒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譜牒是從商周時期開始產生和發展的,從上層社會的世家,世本、玉牒逐步擴展到民間的宗譜、族譜、家譜、家乘,總的可分為四大類,即帝王諸侯世譜型,通國氏族譜型,地方宗譜型,民間家譜型。這四種類型按姓氏世系及人物等記載的特點分析看,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一姓一宗譜,如:帝王諸侯譜,民間家譜。另一類為多姓多宗集編譜,如:通國氏族譜,郡州譜,姓氏典。
2、牒的含義是什么?
牒,《說文》釋:“札也。”古代用于寫字的木片為札,所以用木片寫成的書版就叫牒。繼之后有玉牒、金牒。牒在特定處專指譜牒。也可引申為公文、憑證,如通牒、度牒等。
3、譜的含義是什么?
古代對譜的解釋大致可分為三類:一、《說文》釋:“籍錄也。”二、《張守節正義》釋:“布也,列其事也。”三、《舊唐書經籍志》釋:“譜系以紀世族繼序。”概括起來,譜總的含義是按事物的類別系統地編成定則的表冊、樣本、書籍,以作示范或尋檢。如年譜、家譜、棋譜、樂譜等。
4、什么叫譜牒?
譜牒一詞最早出現于先秦時代。漢司馬遷著《史記》,
在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言:“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說明漢之前譜牒的存在屬實無疑。但早期的譜牒是專記帝王諸侯世系的史籍,后逐步向民間發展,因此有尊譜牒為“乃通族法物也”。概括起來,以專門記載和敘述本宗族的發源、人物、名、號、生平簡歷、本族規約,并按一定規則系統地表述遞衍世系的圖書叫譜牒。譜
牒是宗譜、族譜、家譜、家傳、家乘的統稱。
5、譜牒最早出現在什么時候?
根據考古發現認為,自有最早期文字開始,即已產生和具有譜牒特征的記載。如《甲骨檔案(庫)1506》所刻的是商代“兜”的家譜!稁齑娑喜丶坠鞘o》中有:…兒先祖吹’,‘吹子徽’,共十三人,傳十一世。”學者認為,這是一個從商代初年開始,以男子為世系的專記私名的譜牒。殷商青銅器上,也存有族氏名號組成的銘文,
6、什么叫世家?
一種記述世襲封國諸侯生卒事跡傳記的文學體裁。著名的有司馬遷在《史記》中記世家三十篇,所記述的對象除主要以諸侯大夫外,對有特別重要影響的社會人物也納入其中,如孔子……等。后擴展到門第高者,都稱為世家。
7、什么叫世本?
一種專門記錄世系、居址(都邑)、技術創造、作品的書籍。大都認為這是早期的譜牒,但是世本記錄的對象是諸侯大夫。漢書對世本的注釋為:“左史官記黃帝以來到春秋諸侯大夫。”后收錄在隋書經籍志的如《世本王侯大夫譜》,劉向的《世本》,宗懷的《世本》,均屬于此類。
8、什么叫玉牒?
譜牒中的一種,所記述的對象專指皇家宗室成員,也只有皇家譜牒才能稱玉牒。如《大唐玉牒》、《宋玉牒》等。另外,古代帝王封禪郊祀時所用的文書,在特定時候也稱玉牒,不過,這里已不屬于譜牒的范疇。
9、什么叫宗譜?
宗,本義為祖廟!墩f文》釋:“尊祖廟也。”漢賈誼曰:“流派所出為宗。”又《禮喪服小記》釋:“別子為祖,繼別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后裔劃分為不同類型。按“宗”的含義,其實還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至于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均還不為宗譜,這就是宗譜區別于家譜的地方。
10、什么叫族譜?
古釋:“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旁支別屬。”所謂直系與旁系是相對而言,均可上溯為同祖。他們是“共相聯屬”的,這個“屬”,就是這個宗下特定的族眾。族眾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于族,族之于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遷徙等形成一個族體,族體之下的基本單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譜”名的譜牒應是某宗下的一個新開辟的族體。族譜不是一個完全的宗族譜系,它只記述了這個宗族部分后裔。例:某支遷某地形成一個族體,它的譜系則是族譜。從整體意義上,它構不成一個完整的宗族體系,所以族譜既不同于宗譜也區別于家譜。
11、什么叫家譜?
古釋:“有夫有婦然后為家。”“家,謂一門之內。”所謂家譜,狹義地講應是一直系內的本家之譜。漢以前,見之于正史載錄的譜牒類書多以“世家”為名,且屬王侯大夫及有社會重大影響的人物才具有。如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等。至漢,以“世本”為書目,專門記錄姓氏、世系、居、作。如世本十五篇。至隋,屬譜牒的籍名多樣,如:家傳、家紀、家記、家史、世系、家牒、譜記等。按正史《隋書》載,首先出現在正史載錄中有“家譜”冠名一書的為楊氏家譜狀并墓記”。隋之后,在《新唐書》中,以“家譜”冠名的才真正開始多起來,如“謝氏家譜”……等。按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雙書藝文志是秦。漢以前著述的總錄,隋書經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總錄。”那么“家譜”一名的取用應在漢至南北朝時期。作為家譜,本應為一直系之本家譜。但后來,絕大多數是凡同一區域內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譜牒統稱為家譜。從歷史上譜牒用名看,宗譜、族譜、家譜應是有一定區別的。
12、什么叫支譜?
顧名思義,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屬為同祖之下分衍的眾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謂支譜,就非常明確了它的譜牒定位,即局限在該祖之下的一個獨特分支。形成或成為“支譜”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擇業、遷徙等原因,游離在原宗地所發展而成的,所以冠以“支譜”,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屬某宗之下的一個分支。支譜仍屬于族譜范疇。
13、什么叫家乘?
家乘,原意為以記載私家之事的文錄。羅大經《鶴林玉露》載:“山谷晚年作目錄,題曰家乘。”家乘屬于家譜的范疇,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譜也冠用家乘。雖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對譜牒的稱謂單位則多有使用“乘”,如:付梓一大乘,發某公支下一小乘。乘,成了譜牒定量的又一別稱。
14、什么是官修譜?
所謂官修,是指由皇室或官府公修的譜牒為官修譜,一般認為自戰國至隋唐是官修譜的主流時代。而由皇室為代表的官修譜,實際上一直延續到清亡才終止。
15、什么是私修譜?
自宋代起,私修譜逐步盛行,所謂私修譜,是相對官修而言的民間修譜,它包括宗譜、族譜、家譜。唐宋之間,
譜牒的修撰史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帝王皇室士大夫為主體的官修譜迅速向廣大基層民眾為主體的私修譜擴展。尤以五代之亂以后,譜牒不再成為上流社會的專利。加之宋歐陽修和蘇洵各自創制了一套完整的譜式,這兩種譜式既規范了譜的體例,這是歐蘇二公對譜牒文化的貢獻,他們推動了家譜的發展。這就是明代學士丘濬結論的“唐以前官修族譜,宋以后私家自修,首自廬陵歐陽氏和眉山蘇氏二家,明士大夫家亦往往仿而為之”。這種“仿而為之”的私修譜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一種經久不衰的傳統譜牒文化。
16、宗譜、族譜、家譜有何聯系與區別?
原則上宗譜、族譜、家譜是記載人名、世系、生歿、事跡的譜牒。但從宗、族、家的早期含義看,“繼別為宗”,除嫡長子以外所有的分支都納入的這種譜牒為宗譜。而族譜雖意義大致與宗譜相同,但由于分居、遠遷等原因,雖也將旁支納入譜內,其遠遷的旁支并沒有完整地納入,只有本宗的部分族人,這種譜牒屬于族譜。至于家譜,“謂一門之內”,其所記述的世系是以本家上下直系為主體,只留與本家傳承收藏,凡這種譜,應屬家譜。上述三種譜牒雖有差別,但因上溯遠近不一,或傳襲舊譜名,故后世也大多統而稱之。
17、對古代譜牒名稱的多樣性如何理解?
有人認為:古人對譜牒的名稱、種類定義太復雜,有宗譜、族譜、家譜、家乘、官譜、私譜等眾多名稱,筆者認為,古代家譜名稱復雜化的形成原因有主觀的、有客觀的、有盲從的。這是在古人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認知程度、文化交流范圍的局限、某些不完善觀念等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但古人對中國家譜文化的貢獻是偉大的,無可厚非。
18、我們現代人編譜如何選定名稱?
我們現代人修編現代譜,多為整族整宗合編,編譜宗旨皆為和睦、和諧、聯宗、建立血緣親情,如中華呂氏文化中心總會提出了“中華呂氏一家親”這個十分感人的目標,所以,筆者認為,我們現代人修譜的名稱,最好選定一個溫馨的“家”字,不論大小宗支編譜,應統稱“家譜”,冠以“某地”“某姓氏”,最能體現親情,最能表達修譜的目的和意義。
19、是誰最早利用譜牒資料彌補撰修正史的不足?
據《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載,“諸侯廢立分削,譜紀不明”,又“周室衰微,諸侯專政,《春秋》有所不紀,而譜牒經略……”又“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根據記載,可以認為西漢《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最早利用譜牒資料彌補撰修《史記》不足的第一人。其后,著名的有宋代的歐陽修等,在后晉劉啕撰的《舊唐書》的基礎上,重撰《新唐書》!缎绿茣吩黾恿嗽紫啾、方鎮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采用了不少傳狀、碑志、家譜等資料,可以看到修撰正史博采譜牒史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之一。即使現代撰修地方志,仍離不開要向譜牒索尋資料,如湖北省通城縣修撰的八五《通城縣志》,在《參閱資料要目》中,普查了段、桂、謝、葛、李、羅、汪、金、譚、何、程、皮、胡等十三姓的家譜,可見譜牒常用以彌補正史不足和印證修志之所需。
20、什么是譜學?
自有文字出現,即有早期的人物記錄。由簡單的零散
的記錄發展到連貫系統的世系記載,由分衍世系到綜合為后來的整體宗族世系體系,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不斷充實、完善,從而創造了人記錄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緣關系的專著,這就是譜牒。在這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有以編撰當代姓氏人物世系為題材的籍典,有以人物世系為研究對象而創新進而“演為專門之學”,這就是譜學。早期的譜學概念,主要著重于譜牒的修編、總匯、方法等方面。晉太元中賈弼撰寫的《姓氏簿狀》,稱其為賈氏譜學,梁王僧孺在賈弼舊本的基礎上,充實增補改撰為《十八州譜》,號為王氏譜學。隋唐時的《衣冠譜》、《開元譜》、《元和姓纂》、《永譜》等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唐在全國收集了大量的士族家譜,考其世系,撰編成大型的《氏族志》一百卷、二百九十三姓、計一千六百五十一家,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史料,至今敦煌石室還存有氏族志原始寫本殘頁。五代以后,有鄭樵的《通志》著錄譜序六種,另有《氏族典》、《古今姓氏書辯證》等都是有影響的譜學專著,特別須提及的北宋歐陽氏與蘇氏在譜學領域所創制的歐蘇二體,為譜牒的修撰提供了沿用至今的體例。這些古代譜學成就,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F代譜學,更著重于譜牒所涉及的歷史內容而進行的學術研究與探討,取其有史學價值和人文科學價值的精華部分,并從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經濟史、人物傳記、宗族制度、地方史等方面解析歷史,從而服務于現代社會。
21、什么是修譜的譜法?
所謂譜法,是按一定的規則、實用制度、技術方案、編排體例進行編撰譜牒的方法。這個方法,其要點就是怎樣完整、準確、明朗、有序地記載族人世系及其有關事項。從廣義上講,一部完整規范的譜牒,應涵蓋該族歷史、源流世系、人物、事件、業績、遷徙、族規等內容。自宋起,編撰譜牒有兩種方法,即歐體和蘇體,也稱歐式和蘇式。
22、什么是歐體?其譜法的基本法則是怎樣的?
由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歐陽修(1007-1072)創制的一種修撰譜碟所采用的體例和方法為歐體!毒油镣饧,歐陽氏譜圖序》載:“譜圖之法,斷自可見之世,即為高祖,下至五世玄孫而別自為世。”又“凡遠者、疏者略之;近者、親者詳之”。歐陽修的《歐陽氏譜圖》一書,是歐體的范本,民間修譜多有采用,它包括譜圖序、譜圖、傳記、譜例等。記錄的人物世系及旁支分支以表格圖式進行表述。“每五世一圖,第二圖五世起至九世,第三圖九世起至十三世迄,以此類推,至現存者為止;先人小傳敘源主名諱,字號、仕宦、特行、匹配、葬地、封贈、享年”。其規則如此,但制圖非一定五世一圖,如:歐陽修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和“宰相世系表”中用的則是每十二世為一圖,民間譜仍以五世一圖,所謂遠疏略之,近親詳之,意思是在記本世時詳載,下世暫只記名,到記下世本人又詳,再下世則又暫略,以此類推。也有的族譜則是每五世一圖,第二圖從六世起至十世,不再把第一圖的第五世在第二圖中重復。歐體的記序方法(略)。
23、什么是蘇體?其譜法的基本法則是怎樣的?
由北宋文學家蘇詢(IO09-1066)創制的一種修撰譜牒所采用的體例和方法為蘇體(也有人認為是蘇試創制的),后人稱之為“蘇體”或“蘇式”。蘇洵與歐陽修,既是同時代人,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既互為熟識,也均從事譜牒學問的研究。據載蘇洵在參閱過《歐陽氏譜圖》后,在至和二年(1055年)編撰成《蘇氏族譜》一書,后人視為族譜范本。其譜法是:“凡嫡子而后得為譜,為譜者皆存其高祖,而遷其高祖之父。”其操作程序是先“作世系表,按世系作一總表,即在某人之下書其子,孫,曾孫,玄孫,一代代一一注明。又在表中人名下注明他的仕宦,配偶,享年,死亡月日”。后“采敘述式”。如某譜在凡例中言:“譜式謹遵蘇式,名曰一家清。”簡單地說蘇式的法則是以圖聯其世系,以文述其事載。蘇氏認為一般民間修譜只用“小宗之法”,而門第高貴者則用“百世不遷”的“大宗之法”,F仍按上述舉例以“敘述式”的“三代到底一家清”世系記說明:
一世:巷,字x,號x。生、歿、葬,娶x氏,生
子二:靜,紀。
二世:靜,(記事例同上)生子二:興,賢。
三世:興,(記事例同上)生子三:誦,聲,傳。
四世:誦,(記事例同上)生子三:話、前、緣。
五世:話,(記事例同上)
五世:前,(記事例同上)
五世:緣,(記事例同上)
四世:聲,(記事例同上)生子三:知,是,將。
五世:知,(記事例同上)
五世:是,(記事例同上)
五世:將,(記事例同上)
四世:傳,(記事例同上)生子三;軍,投,戈。
五世:軍,(記事例同上)
五世:投,(記事例同上)
五世:戈,(記事例同上)
三世:賢,(記事例同上)生子三:三,更,燈。
(賢的后代按興的后代一樣一一記述,此處從略)
二世:紀,(記事例同上)生子一:夜。
三世:夜,(記事例同上)生子一:火。
四世:火,(記事例同上)生子二:映,彼。
五世:映,(記事例同上)
五世:彼,(記事例同上)
從以上記載世系的特點看,一是自上而下,二是自長到次,三是一家三代到底。故稱一家親。
24、傳統的歐蘇體例有何優點和缺點?
(1)優點概述
1歐體的世系記載方法,其優點是無論大宗和小宗,不管有多少代,均可依次記載下來。
2蘇體的優點是在世系圖上,親疏關系可一目了然。在家譜的世系人物評介記述中,因不受格距篇幅限制,盡可記載須表述的內容。
3自明清至今,民間修譜,歐蘇二體在各宗族中均有選用,如須在人丁下記載更多更充實的內容,以蘇體則更便。
(2)傳統體例的缺點可概括如下
1、傳統體例難以快速查詢橫向關系。涉遠世系的同代對應查找極為不便。用于大宗支合編家譜時,同代遠近親疏的對應關系查找困難。
2、世系與傳記分離,家庭人員結構不能一目了然。查閱困難,費時費力。
3、傳統的歐蘇體例共有的缺點是:世系圖頁面空白太多,,虛增家譜篇幅,家譜太重,保管、閱讀都困難。浪費紙張和印刷成本都在50﹪以上。
4、無完善的補記功能,同冊無法補記缺漏和續記新增,只好要求30年小修60年大修,重復勞動,勞民傷財。
5、受頁面區域的限制,對重要人物和優秀家庭的記載內容難以詳述。
6、傳承世系越遠越不好制作世系圖,無整體視覺效果,對傳承10代以上的宗支不盡適應。
7、由于虛增家譜篇幅,家譜太重,保管、閱讀都困難。且印刷成本高而價格昂貴,難以普及到戶。
8、由于無完善的補記功能,同冊無法補記缺漏和續記新增,世系圖無整體視覺效果,查找不便等原因,缺乏實用性,更難以普及到戶。
25、歐蘇體例之后有無創新的先進體例?
有,在明末清初的舊譜中,筆者發現過兩種比歐蘇體都科學、省紙、更便用的先進體例,一是三代疊式一家清,二是同代平行三代一家清。兩種體例有其共同的優點:一是不受同代戶數多少的限制,小宗大宗都適應;二是代代親疏排列順序相連,不受記載事項多少的影響;三是節省紙張,沒有虛增篇幅;四是易讀易懂。遺憾的是發明人失考,更可惜的是這兩種體例均沒有得到推廣運用,就沒有自成一體。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發明人自家用了即可,沒有和其他宗支、其他姓氏交流推廣;二是編譜人多有虛榮心態,自以為能,不愿學取他人經驗;三是編譜人多有從古心態,不愿離開古人的“腳印”,一直襲用宋代的歐蘇體例,因循守舊,死搬硬套,導致這兩種三百五十年前的先進體例至今沒有光彩。
26、一部完整的家譜具有哪些體例要素?
屬于譜牒范疇的各種籍名不同的譜牒,在宋代以前它的體例較簡要,主要記載的有人名、事跡、年卒等內容。以《史記》中“陳杞世家”為例:“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世系并不一定按順序記述,而是以卒立作記述重點。又如:“子幽公寧立,幽公十二年,周厲王奔于彘。二十三年,幽公卒……”年份之間如沒必要記述,就跳躍而過。司馬遷著《史記》,取譜牒舊聞,并認識到“而譜牒經略”。司馬公作世家,也大體還是以這種方式記述的。私修譜牒的定型期應以宋為界。馮爾康教授認為:“宋明時期是私修譜牒的定型時代,或者說是成熟時代。”“在世系之外,往往有許多種內容,越是后世修的體例越復雜……”其論斷無疑是正確的,F以民國時的家譜為例,各家所構成的體例要素之和累計多達三十項:因各宗支實情不同,應結合實際選用下列要素。
1、譜名,2、目錄,3、譜序,4、凡例,5、萬年歷,6、世源,7、世系圖,8、派序,9、先祖像及贊,10、恩榮錄,11、宗戒,12、家訓,13、家戒,14、墳塋,15、五服圖,16、宗祠,17、族產,18、舊傳故事,19、藝文,20、大事記,21、歷屆修譜名目,22、承修名目,23、提修名目,24、新舊居遷地名,25、門丁數,26、領譜字號,27。捐助芳名,28、雜記,29、后記,30,宗支世系。上述要素形成的篇目或多或少,有則用,無則棄,排列方案各有不同。
以上30項中,第一項至二十九項可統編成一書(可分為多卷或多本),稱為本族本屆的總譜(亦有的稱謂為譜頭),視其資料多少而定,也可與世系合編。第30項,宗支世系是全族各分支傳承世系,其分量是每次修譜占有篇幅最多的一種要素。
27、為什么一部完整的族譜有總譜和門譜之分?
譜牒是一種以本宗族歷史源流、事載、人名等系統編輯的籍典,雖屬氏族歷史類書,又不能完全按史書編排,同時也不完全類似其他圖書,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是不作公開的出版和外售;二是在本宗人丁盛多,全容一本譜書超厚的情況下,可通過族內的分支(或分房或分門)分別編冊或分部立卷,配以各自保藏(除有宗祠公存之外)。
因此,通常把一套完整的族譜分成兩大部分編輯、裝幀,其中總譜集族要事成冊,門譜分支錄人丁諸況。這樣除宗族公存外,各大分支只保存本分支門譜,以便于核查尋檢。所以總譜和門譜之分,是根據本宗人丁分衍多少的實際情況而決定。
28、什么是大宗?
古釋:大,“長也”。所謂大宗是古代宗法制度所確定的一個原則,即一祖之下嫡系長房為大宗,F代“大宗”之概念,泛指始遷祖到編譜時已傳承20代以上,人口較多的宗支。
29、什么是小宗?
小宗相對大宗而言。按古代宗法制度,大宗外的其余各次子為小宗。錢唐老儒注:“古諸侯卿大夫長子世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為小宗。”現代“小宗”之概念,泛指始遷祖到編譜時已傳承20代以下,人口較少的宗支。
30、什么是五宗?
古宗法制度的一種定制。“五宗,謂上至高祖下及孫”。謂上,指為始祖之后者為大宗,即高祖、曾祖、祖。父之后者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合稱五宗。(注:這里五宗中的大小宗區分,與嫡長別幼的劃分概念不同。)古代這一宗法制度,已不必局限于現代家族觀念。
31、什么是九族?
九族這一概念,出于古籍《書·堯典》:“以親九族。”孔傳釋:“以睦高祖,玄孫之親。”即:高祖一曾祖一祖一父一己身一子—孫--曾孫一玄孫(元孫)。古宗法制度皆以此九族為準。另有三族之制說,例《周禮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別以辨親疏。”注釋:“三族,謂父、子、孫人屬之正名。”筆者認為,不論“九族”或“三族”,均可不必沿襲使用,且作為考古對象也罷,用現代文字表述習慣和語法表達方式,用“九代”“三代”更加言簡意明。
32、什么是宗族?
《白虎通》釋:“宗者何謂也,宗者尊也,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漢賈誼曰:“流派所出為宗。”《白虎通》釋:“族者何也,族者湊也,聚也,謂恩愛相流湊也。上湊高祖,下至玄孫,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為親,生相親愛,死相哀痛,有會聚之道,故謂之族。”簡言之,凡同祖之裔為宗,宗人湊聚為族,按古宗法制度所制,大宗和小宗的合稱為宗族。
33、古代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古宗法制度是古代上層社會以父系為依據,為世襲傳位而制定的一種制度,至周代趨于完善。其基本原則是嫡長子繼承帝位或爵位,并稱其為大宗,庶子若有他封稱其小宗,小宗之后,對本家又稱其大宗,因此大宗與小宗因層次不同而不同,古代王朝大多遵循這個原則世襲傳位。由于這種制度的形成,民間修譜也有大宗和小宗的概念,即一祖之下合修為大宗,其分支則為小宗。如只以五世為系謂“小宗之法”,“百世不遷”的謂“大宗之法”。
34、譜中“大乘”是什么意思?
譜中有如:“以上大乘,每乘拾八本。”這里所謂的大乘非指佛教”大乘”之意。乘,本為春秋時晉國的史籍名,以后引申到載史之類的書,可稱“史乘”。因此將譜列入史類稱乘,大乘即本族總譜和門譜的合稱,如“每乘拾八本”,即這部完整的譜牒共十八本。
35、怎樣解釋“昭穆”?
古代譜牒序中常有“昭穆”一詞,如某譜序:“別親疏,序昭穆。”昭穆,出自古宗法制度,左乃父為昭,右乃子為穆。宗廟祖位排序,始祖居中,以下遞為父子,左昭右穆。又如喪葬,祖于上,左父右子。又如祭祀,《禮記·祭統》曰:“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因此昭穆是成為定制的序位、方位的一種禮儀制度。由于這種制度的形成,后人引申指稱宗族人等的尊卑輩分。
36、什么是望族?
所謂望族是同祖宗族內興旺發達、子孫繁茂、人才輩出、聲望顯赫的世家大族。封建時代的望族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雄厚的經濟實力,較好的文化教育三大顯著的特點。
37、什么是郡望?
郡,本為地方的一種行政建制,戰國時郡是縣的上級行政機關。所謂郡望,是本郡的某一望族。魏、晉、隋、唐時期對居該郡顯赫的大族稱之為郡望。凡為郡望的大族,在當時具有實在的社會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選任官員、聯姻婚嫁等方面所擁有的特權或優勢,至唐亡后,“選官不問郡望,婚姻不分閥閱”,郡望大族所特有的優勢才失去了實際意義。
38、什么是堂號?
每一宗族都尊有一堂號,如李氏的“隴西堂”,陳氏的“潁川堂”,胡氏的“安定堂,”呂氏的“謂濱堂”、“河東堂”、“文獻堂”等。堂號的稱謂是由郡望的發展、演變、分化而來的?ね某霈F及進一步繁衍,產生分化或遷徒異地,這個分化或遷徙的各個分支,雖源于原郡望族,但畢竟自成一體,為區別這個分支的宗族體系,便產生了堂號。堂號的性質和特點有:一、保留固有的姓氏;二、一宗之下的各堂號均尊先祖及輩序;三、堂號的稱謂主要以地名或某特定事物為標志。如:隴西、潁川、安定,即是具地名性質的堂號,如王氏的一個分支祖以植槐為標志,故有“三槐堂”,這類是屬于以事物為標志的堂號。
39、姓的含義是什么?
姓,古文寫作“崮”或“眚”,《左傳隱公八年》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說文》謂姓“人所生也”。這里的人,指女性。按《三墳》之說“男女媾精,以女生為姓”。古學者鄭曉曰:“姓字從女生,上古八大姓姜、姬、媯、姒、嬴、姑、姚、壇皆從女。”從歷史記述表明,姓的含義首先只與女性有關!锻ㄖ·氏族略》更明確地說明:“男子稱氏,婦人稱姓。”至于姓的作用,《通鑒·外記》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姓,應認為是母系制的產物,以女性為表現人之所出的一種文字符號,如《史記·高祖本紀第八》載:“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姓”,即女生者為姓;“眚”,即自生者為姓。本來姓與氏有嚴格的區別,但姓與氏因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使得姓與氏的關系及其使用變得沒有章法,逐步出現了姓氏統一的局面,無論男女均將姓作為一種傳承的符號,姓已不再作為女性的單獨姓稱,反而轉變為專指以父系血統傳承的文字符號。
40、氏的含義是什么?
古“婦人稱姓”而“男子稱氏”,稱氏的男子,主要是“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墩f文解字》注:“姓者,統于上者也,氏者別于下者也。”另外,古凡能稱氏者,只能是王公貴族的上層社會人氏,因此氏乃為貴族的宗族標志和稱號。“姓”與“氏”之間的關系,因“姓”是表示個人由母系血統所出,“氏”則是姓的分支。姓氏區分的作用主要有兩條:其一,分別貴賤階層;其二,鑒別通婚!锻ㄖ,氏族
略序》載:“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因此可以看出,古代上層社會的姓氏制度和運用,歸根結底是為了服務于社會關系和婚姻關系的需要。“姓”與“氏”雖后舍二為一,但在家譜中仍保留了古代具有“氏”含義的影子,如“呂氏家譜”、“陳氏家譜”等,這里的呂、陳表示這個家族的姓,而氏則是表示父系(男性)相傳承的下衍世系。
41、姓氏的最早起源?
人類的起源,在進化到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時期,才開始有早期、原始含義姓氏的萌發,這時候部落已經產生,其血緣關系在部落之間彼此存在了異同的區別,“但那時還不曾出現文字,部落的名稱只能靠口頭傳說下來”。到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帝時期,中華民族有了最早稱謂人的名號,被用作各部落的代稱,“這些代稱,都是最原始的‘姓’。”而最早見之于有文字記載的姓氏,出現在甲骨文中。如:“帚秦”、“帚楚”、“帚周”等,都被視為早期姓氏的一部分,其中“帚”字,后演變為“婦”字。所以姓早期是從母系血統開始的。鄭曉曰,“姓字從女生,上古八大姓姜、姬、媯、姒、贏、姑、姚、壇皆從女。”這與甲骨文的刻記也是相對應的。
42、姓氏的早期演變?
至商周及后,姓氏作為人的族別等的需要,逐步成熟也逐漸增多起來,姓氏在創造演變的過程中也多種多樣。鄭樵《通志·氏族略》歸納了三十二種,如以國為氏,以官為氏,以封地為氏,以謚號為氏,以職為氏,以物為氏,以獸鳥名為氏,等等。姓氏既豐富多彩,也千變萬化,如賜姓、改姓、冒他姓,不一而足。至唐代前,姓氏從總體
上來說,大多已經穩定和固定下來,至宋,有代表意義且家喻戶曉的姓氏專著就是宋初錢唐老儒撰的《百家姓》,這是這一時期姓的總結。姓氏起源于部落區分,并起到人群血緣關系的代稱作用;進入封建時期又可起到“別貴賤”、“別通婚”的作用;現代人的姓名,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代表其自身的一個文字符號,除修有譜牒者外,就“姓名”本身而言,如不深入其中探究或有記載,已看不出與之相對應的血緣親族關系了。
43、姓氏合一后是怎樣冠用姓氏的?
《通志,氏族略序》載:“三代之后,姓氏合而為一。”《日知錄》載:“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準確
地說應該是自秦漢始姓氏合而為一,即或稱姓,或稱氏,或兼稱姓氏,如某姓李,可稱其是李氏,也可稱其為李姓。兼稱姓氏的如《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謂秦始皇:“名為政,姓趙氏。”又《史記,項羽本紀第七》載:“項晉者,下相人也,字羽……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這就是在本姓字的前面加姓字,其后加氏字,但不論如何寫法,可以確定的是,只要是名前有稱謂即是其姓,而且是一個以父系血統為世系的家族標志。而氏的冠用則出現了多種多樣,比如:一、對已婚的女子可冠用父姓,例王氏;二、在已婚女子父姓前冠夫姓,例張王氏;三、在職官的官名后冠氏,例太史氏,職方氏,這里的氏并不表示為姓;四、對學有所長的名望之士,稱某氏,如侯氏、杜氏、簡氏,這里氏前為姓;五、把氏作為名來看待,如以姓氏筆畫排序,假若有王平、王光,王為姓,平、光為名,平排前,光排后。所謂以姓氏筆畫為序,實際是以姓名筆畫為序,這里把名當成了氏。也有名后冠氏的,如介夫氏,這里氏前并非為姓。概而言之,自秦漢氏的冠用,基本上無男女之別,兼而用之。姓的冠用,是父系血統繁衍為一宗族且永不變更代表本宗的專一符號。姓與氏最初是有區分的,隨著社會的演變,姓具有獨特的傳承性而保留下來,它不僅表示對人的自身記錄,而且還是絕對來自于父系血統的傳承標志。氏已喪失了最原始的含義和作用,而且也不再成為姓的支系,最多只不過是一個帶有附加色彩的從屬而存在。
44、什么是人名,它的起源是怎樣的?
《說文解字》釋:“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其意是“名”由口和夕這兩層意思組成。白日相見,互可相識,也可交流,至夕夜冥若遇之則不可識,乃以口告之音訊,音以宇代,則為名。所以人名的起源,在文字出現前是以音表現的,如類似鳥禽聲鳴達到互為溝通。文字出現后,將音轉為特定的符號——文字,這時人名的表現,既可用口音表達自己或他人,也可用文字表達自己或他人。這就是關于人名起源的一般解釋。
45、人名的作用是什么?
個體人名文字的識別,是以姓和名兩部分組成的,姓是以父系血統傳承的文字符號,名則是己身的文字符號。所以人名最重要的作用是以音和文字區分個體人的一種表現方式!抖Y記,檀弓》曰:“幼名,冠字。”這里的幼指自出生起即取名。一般情況,名為人終生不變的標識。
46、人名從歷史到現代有哪些變化和特點?
史前,人與人的交流在表白自己或告之對方是以語音方式進行的。所謂名,就是“口自名”。大約史前七八千年的群婚制是“知其母不知其父”時期,名應該是早于姓產生,名的產生是互相交流和生存需要的結果。在過渡到以血緣為紐帶的母系制時期,以維系母系作傳承標志的“姓”則產生了,所以也就有了后來的上古八大姓之說,而名在有文字后,隨歷史的演進也發生著變化。
夏商時期,帝王多喜用天干命名,如:孔甲、太乙、太丁、武乙、康丁、祖庚、小辛等。周代的姓名有了明確的劃分,如:姬發、姬誦、姬宜臼、姬胡齊等,其中姬為姓,姓后為名,名一至二字不等。至秦,名仍沿用周制,沒有多大變化,如秦王朝的贏則、贏柱、贏子楚、嬴政等,但單名居多。至漢時,尤在王莽時,以“秦以前復名蓋寡,遂禁復名”,并有“取雙字名是低賤的”風氣,遂多用單字名。從漢帝王和漢史列傳的人名中都可發現用單字名的占絕大多數。這種單字名的影響,已深深流傳到隋、唐、宋,尤其是帝王皇室。當然也有特殊的,如唐高祖單字名淵,子太宗雙字名世民,其后除隆基外,又一律單字名,唯有明朝皇室,則清一色的雙字名。單字名與雙字名,到底有沒有界定,越到后來越看不出有什么規則。單雙名在社會各層各自取用,文人雅士也取用,平民百姓也取用。但總的看,單字名仍是以帝王、大夫、文武名士居多。百姓的用名大多通俗易懂,通常為貼近平民生活及事物方面的詞字。另外,名在取用時,對字音、字形、字義自古至今也多有講究。名字音一般與姓相通順口,閱讀和呼叫清晰流暢、響亮而又文雅;名字義避免有不良意境而遭致誤解,因此,名的讀音是取名的第一前提,義是名的重點,F代有些人以乳名為正名,如莎莎、寶寶、鶯鶯等,殊不知在他(她)年老時,人呼之大有不恭不雅之弊。名的字形選用,多在初生育時已用心選配,如漢、清、汶、河、源、濟、沂等,這種名字的特點是兄弟或同宗的同輩數人均用同一偏旁的字。另外還講究字形規整、對稱,字義的選用,是在音、形適應的基礎上的另一重點,一般歸納起來,對名字字義的選用是寄予期望的,如:金榜、來福、光宗、光祖等;有假借的,如:虎、龍、鳳等,尤以與己同生肖者居多。有隱含職別的,如:軍、兵等,這與他們上輩有從軍、從醫、從業的興趣有關。有區分性別的,如:剛、毅、勝、杰等多用于男性;花、鳳、燕、嬌等則多用于女性。關于取名,還遠不止這些類型或含義,自古文人雅士對取名是
比較看重的,有的甚至深究窮考,以至成了一門學問,如:將姓名與陰陽、五行、生辰八字、屬相、兇吉、禍福等聯系起來,對取名慎之又慎,反復權衡,F代人取名自新文化運動后,尤其是近幾十年,其特點有:一、用字簡潔,易讀易懂,如勝利、志偉、小花、梅花等;二、追隨時代,如解放、國慶、躍進、文革等;三、追隨譯外名,如保羅、亞、瑪茄、洛夫等;四、同字乳名式,如偉偉、平平、芳芳、燕燕等;五、雖然大多男女的名性別明顯,但也有特意女性男名化、男性女名化的,從呼稱和字面上不能作出區別?傊,人名除了是以語音和文字區分人個體的表現形式外,還附加了許多豐富的內容和規則,這些內容和規則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47、什么是取名的“五則”和“六避”?
古取名有“五則”、“六避”制。五則是:信,自出生時體態之特征或生就的標志;義,自出生后發現的個人天賦、習性、愛好;相,本身的五官相貌形態特征;假,假借天象、萬物取其祥瑞;類,類似其類,以寓其意。六避是:避國名國號;避名山大川名;避帝名官名;避病殘疾患名;避祭品犧牲名和葬祭諸物名,避長輩名號。
48、什么是人的號?
譜書中在人丁名后常又稱謂號某。所謂號,古釋為:“號,謂尊其名,更為美稱。”《夏官大司馬》載:“家以號名。”又注:“鄉遂之屬謂之名,家之屬謂之號。”一般意義上,人的號,即名以外的美稱或自稱。
49、什么是人的派號?
譜書中派號,為族丁最主要的稱謂,它的重要性在于派號是己身在本族世系輩份的定位。如某某的派號為“延才”,“延”即為派位。一般族丁均有派號,派號在譜的編修中起到了世系序次準確明了的作用,也可作其在本族中親疏的人際交流及輩分位次的依據和稱呼。
50、什么是人的字?
譜中派號后又稱字某,是人名或派號外的又一稱謂,所謂“幼名,冠字”,即自出生后取其名又冠字!抖Y曲禮》曰:“男子二十冠而字。”這就是說至二十歲成人時行冠禮加字!秲x禮士冠禮》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字的意義是名外的美稱或尊稱,現代人稱為名字,實際是名與字的合稱。
51、什么是謚號?
《禮檀弓》曰:“死謚,周道也。”《疏》注:“具易謚之制,實始于周也。”又“殷以上有生號,仍為死后之稱,周則死后別立謚”。所謂謚號,是由周代所制,對上層社會人物亡后按其生前業績、品行給予評定而追加的稱號。其“謚法”是:帝王之謚,由禮官議定;臣下之謚,由朝廷賜予。至東漢時,開始出現私謚,即民間仿效私為,到宋代更為盛行。不過譜中謚號雖有但不多見。
52、什么為代?
代,《莊子·逍遙游》釋:“又世也。”代可釋為世,代原意為更替,承而代之!都艺Z》曰:“古之王者易代改號。”后將代引申為人生育的新一輩,父子為兩代,子為第二代,子又生子,稱為第三代,在譜中稱為代,實為一脈傳承的代(輩)次。
53、什么為世?
《維摩經》曰:“同居天地之間界,謂各有彼此之別,謂世。”即人之別為世,上下之代為世別。如父子為兩世,子為二世,又如“五世同堂”,即某公有子、孫、曾孫、玄孫五世同堂生活在世。世,在譜牒中以作數量詞定其輩別,F代人在實際生活中多習慣于稱“代”,通俗易懂,如四代同堂、五代同堂。又如平常語言交流時,“你家四世同堂,”就不如“四代同堂”清晰。
54、什么為世系?
同宗一脈繁衍的后裔,按其輩別序次長幼先后系統編排的族丁圖表為世系表。在譜牒中,世系表述既占有大量篇幅,也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表述的方式,有按世系序次文字陳述和圖表表述等種類。
55、世代平均年率大概是多少?
所謂世代平均年率,是指以父系后裔各代之間出生年的平均年差。世代平均年率對整理、考查、審核各代之間的年代真實與否,有著重要作用。尤其對現存譜牒的遠古世系的考證,上下代的生年關系是否符合人類繁衍的基本規律,用世代平均年率進行測驗,是相對準確也是很有必要的。要正確地給出結論一個世代平均年率常數,必須立足我國中原流域漢民族以父系為傳承的傳統社會,它的史載和譜載均是以男性為主體的,所以只能是以男性作分析對象。一支世系的延續并載述下來,并非一定是長子與下一代長子的連接,而且這一代男性所生育的下一代也并不一定首先是男性,因此世代年差各有不同,這樣也會出現一支世系與另一分支世系有所差別,本支世系前后也有所差別。一般情況下,下一代生于上一代的18-50歲之間,這是一個基本的生理常識,但如果以簡單18歲或50歲作世代年差,那就忽略了上述各種情況而出現錯誤。為獲得合理而又科學的世代平均年率,現以有精確譜載生年世系人為依據,求其綜合平均世代生年指數。
例查五組數據:
第一組:某譜113世出生于1196年,137世出生于1994年。
本組世代平均年率=(1994-1196)÷(137-113)=33.3年。
第二組:同上譜113世出生于1196年,124世出生于1593年。
本組世代平均年率=(1196-1593)÷(124-113)=36.1年。
第三組:同上譜97世出生于727年,113世出生于1196年。
本組世代平均年率=(1196-727)÷(113-97)=29.3年。
第四組:過程略,平均年率=34.5年。
第五組:過程略,平均年率=34.5年。
五組的合計平均數==32.86年
一般男性成家后生育的主要年齡為20-46歲,不論其生男、生女,早生、晚生,取中間值33歲,以上述綜合平均年差32.86年,86進一為整數33年,即世代平均年率為三十三年。較與實際相符。
每代33年的理論,只能用于推斷一個直系父子相傳歷史的輔助參考方法,即可用于為古人斷代,也可用于中斷世系始遷祖的代次確認公式,但不可用于指定后人出生年限的推理。更不可用于設計傳承字派表,在制定給后人用的傳承字派表中,只需注明世次(代)序號,不能按每代33年刊印各代年份期限。
56、何為上古炎黃二帝?
上古炎黃二帝,皆少典之子。少典娶有嶠氏(一作蟜)之女曰安登,生二子,長曰石年,育于姜水(今甘肅敦煌西),“故以姜為姓”。因“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故曰炎帝,其起本于烈山,又號烈山氏,亦曰連山氏,其初,國伊繼國耆合而稱之,又稱伊耆氏”。炎帝時,“民以草木之食,食禽獸之肉,而未知耕稼”。乃根據天時地宜,斷木為耜,揉木為耒,教民耕種,而習農事。因此,炎帝也稱神農氏。又民有病疾,未知藥醫,乃嘗百草,察其寒溫平熱之情,將藥草治之,以療民疾。炎帝之治,有諸侯夙沙叛亂,納臣箕文諫,平定天下。炎帝娶莽氏之女,曰聽議,生臨魁,繼位仍稱“是為炎帝”。臨魁子承,承子明,明子宜,宜子來,來子裹,裹之曾孫榆罔,共相傳位八世。炎帝神農氏逝于茶鄉(今湖南茶陵縣)。
黃帝,生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縣境),故名軒轅,姓公孫,“有熊國君之子也”,因國有熊,故號有熊氏,“長于姬水,故又以姬為姓”,代神農而立。按《白虎通》釋:“黃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物不易,黃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黃帝也。”黃帝時,“占斗綱所建,于是始作甲子”;“造十六神歷,積邪分以置閏”;“命伶倫造律呂”;“命隸首作籌數”;“命共鼓化弧,刳木為舟,剡木為楫,……作大輅,以行四方”。據載傳,產生并進入人類文明進步標志的文字、數字、音律、樂器、天文、地理、醫學、車船制造等都誕生于炎黃兩個時代。軒轅初,諸侯相互侵戰,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后期日顯衰微,無力平定天下,至“炎帝榆罔弗能征”,更有“諸侯益叛之”。于是
“軒轅修德振兵,藝五谷,撫萬民,度四方,與炎帝榆罔戰于阪泉之野,三戰而后勝之”。繼后“又擒殺蚩尤于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于是“諸侯咸歸軒轅氏,代神農氏為天子,是為黃帝”。黃帝崩,葬橋山(今陜西黃陵縣橋山鎮)。(注:《史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綱鑒合纂》和《辭!份d:“少典娶有嶠氏之女生炎帝。”所以炎黃二帝應為兄弟!妒酚洝份d:軒轅乃修德振兵……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綱鑒合纂》載,炎帝之后,傳位有九代七帝,均以炎帝為名,至“炎帝榆罔”才與軒轅“戰于阪泉之野”。上兩述相隔九代,載說不一。)炎黃時代,是一個由茹毛飲血,未知稼穡進入民藝百谷,民居安食大開化大創造的時代,是華夏民族由野蠻進入文明時代的開始。
57、為什么華夏民族都稱為“炎黃子孫”?
華夏,古雙族的稱謂。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之人。中國,原意中原,為有別于邊疆,泛指以黃河中下游流域為中心的華夏民族,并在此立國建都并謂之中國。所謂華夏后裔乃指古漢族后裔。華夏后裔自古都尊炎黃為先祖,其后裔為炎黃子孫!妒酚洝份d:“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綱鑒合纂》載:“帝四妃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雙胡氏注曰:“生人以來,得姓之始,實由于此。”從炎黃時代有姓氏起,后在其古姓氏的基礎上,遂因“以祖字為氏”、“以國為氏”、“以食采于地為氏”、“以父字為氏”、“以業為氏”等,分衍成眾多紛繁的姓氏,依古籍所載,溯其源仍均歸于炎黃之后裔。以宋初錢唐《百家姓》為例,該書收錄單姓四百零八姓,復姓三十姓,總計四百三十八姓,其除西域諸姓外,均載有出自炎黃之裔。如炎帝神農氏,“育于姜水,故以姜為姓”。姜姓的“文叔”封于許,其后以許為姓;“伯夷”仕堯封于呂,其后為呂姓;“丁公”居崔,其后為崔姓。“丁公”又一后裔以謚為氏,其后裔為丁姓。“太公”封于營邱,其后裔以邱為姓。齊文公之子子高,以字為氏為高姓;州公“寔”
失國,居淳丁,其后以淳于為姓。焦姓系出神農氏,周封于焦,遂為焦姓。神農炎帝又號烈山氏,其一后裔因掌山林之官,遂以官為氏,其后為山姓。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又號有熊氏,又以姬為姓,以這四類為例:姓公孫的系出公族,為黃帝后裔。系出黃帝有熊氏的有如軒轅、姬、昌、安、祝、董、喬等;出自黃帝之孫顓頊后裔的有錢、朱、黃、黎、魏、蘇等;出自顓頊之裔伯益賜嬴姓,其后如“造父”封趙,子孫以趙為姓;其子趙奢封馬服,其后又以馬為姓。“皋陶”為理宮,子孫以理為姓,后避紂食李為生,遂為李姓;伯益賜嬴姓后有封于葛,其后以葛為姓。有封于江漢之間,其后以江為姓。顓頊裔孫有舜、禹,舜因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又為有虞氏,其后的姚、虞二姓則為所出。禹別氏姓姒氏,其后有以水為氏姓水姓。有“敬叔”食邑于鮑,后有以鮑為姓。顓頊曾孫高辛,立為帝嚳,帝嚳子契為商,姓子氏,其后出自子姓如褚、孔、華、湯、穆、宋、梅等。以黃帝姬姓,而“以祖為氏”出自的有孫、周、王、吳、衛、鄭、蔣、毛等。以上,凡出自炎黃二帝而演變的各姓氏,不勝枚舉。所以,古華夏繁衍變化出眾多的姓氏,皆同一源,即炎黃先祖。因此,中華的子孫們從古至今也一直在炎黃祖陵祭拜先祖,無疑華夏民族后裔也當然地稱之為炎黃子孫。
58、炎黃子孫有何遺傳特征?
除了古籍的載述外,據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研究發現,在炎黃子孫身上有三項區別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有生理印記:其一,特有的鏟形門齒,上中門齒兩邊翻卷成棱,中間低,像一把炒菜的鏟子(可以摸摸自己的上中門齒),這種門齒,華夏族人絕大多數都有,而白種人有這種門齒的只有8.4%,黑種人只有11.6%;其二,尾骶部或其他部位有青灰斑,華夏族人的新生嬰兒幾乎都有青斑特征,至一二歲時褪去,白、黑種人則沒有這一特征;其三,眼內角處,由上眼瞼下伸,遮掩淚阜而呈一小皮褶,稱內眥褶,華夏族人大部分都有這種內眥褶,而外國人則無此褶。人類學家判斷,這些印記,是炎黃祖先遺傳而來的。其中的鏟形門齒還“可追蹤到舊石器時代的遠祖”。
從史籍到科學研究,從華夏后裔的傳統情結到一源先祖的認同意識,華夏的后裔都是炎黃子孫。
59、自黃帝至今約有多少年?
要知道自黃帝至今約有多少年,可分三段計算:一、自西漢漢平帝劉衍元始元年辛酉為公元元年,截止到公元2003年為基點,計2003年。二、自西漢漢哀帝劉欣元壽二年庚申上溯至周共和行政元年庚申-841年,計841年,這兩段紀年,是中華歷史業經認可的紀年,總計2835年。三、公元前841年上溯的紀年,根據2000年11月國家公布的紀年推前了1229年,即夏為-2070年,另據袁了凡、王鳳州的《綱鑒合纂》本載錄的“甲子紀年”(注:黃帝甲子紀年尚不為正式認可,這里只作推算的參考依據之一),“黃帝有熊氏八年初作甲子”為第一個甲子年,至第三十一個甲子年中的己未,即-841年的上一年-842年。以此推算至第一甲子年為公元前2697年,減去-841年,黃帝至周共和行政元年的上一年應為1856年,將三段年份相加,總計為4700年。
60、炎帝、黃帝至今約有多少代?
所謂炎、黃兩帝至今約有多少代,是指自炎、黃帝起,以父系血統傳承的直系世代輩次數據。由于歷史的客觀的種種原因,任何姓氏或宗支都沒有一部完整的、真實的始記錄,各姓各宗支都有世系失傳導致的斷層,現有傳承世系都是以傳說的文化認祖而追認的,歷代史學家研究或考古認定的也不可能絕對真實。要知約有多少代,只能根據第55問推算的父系后裔各代之間生年的平均年差,即世代平均年率為33年這個出生代率推算而認定。這里的率,是上一代與下一代出生的平均間隔時間。如果不排除古代人因生存環境與生存質量所造成繁衍速率變化因素,按照這個代率,自炎黃二帝起至今2003年則為4700年÷33≈142代。
61、怎樣理解家譜在社會文史資料中的地位?
家譜與國家正史、地方志共同組成為國家歷史文獻體系的三大支柱史籍,家族歷史是國家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譜記載事項精細到人,詳實到戶,是國史和方志都不可能顧及的。家庭是國家的最小集體,是社會的最小細胞,個人是國家的最小分子。國家是由所有最小分子、最小集體組成的最大家庭,這就是國家一詞的真正內涵。每人每家都樹立了榮辱觀念,提高和睦意識,規范文明行為,維護安寧,共建和諧社會,整個國家才能成為禮儀之邦,國家才能更加團結強盛。所以,家族文化事業,也是國家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家譜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文化領域。
62、家譜與家族文化的關系
長期以來,人們只把家譜稱為“傳統文化,”殊不知傳統文化是包含行行業業的方方面面的歷史文化總稱,譜牒文化是傳統文化,但尚未有人為家族文化給予其獨立的定性。我認為,在譜牒文化之上還應認知一個“家族文化”,因為譜牒文化只能是家族文化的一個核心載體,重在表述世系繁衍、傳承關系、人物傳和記事,家族文化還應分立為墓碑文化、祭祀文化、家教文化、習俗文化、家珍收藏文化等,雖然皆可記入家譜,但都有其與時俱進的隨意性、操作方案可變性、因地因事因人因時制宜的臨時性。所以,我認為,應確立家族文化這個理念。即譜牒文化不等于家族文化,家族文化含蓋著譜牒文化,譜牒文化從屬于家族文化,家族文化是一個系列文化。
63、家譜和家族與國家的關系
家譜,就其規模而言,有整族家譜、分支家譜、大宗家譜、小宗家譜等不同規模,含蓋人口、家庭戶數隨其規模而或多或少。不論規模大小,每部(套或冊)家譜所凝集的家庭都合稱為家族。家族是由國家的最小集體——家庭這個社會的最小細胞和個人這個最小分子組成的自然的社會團體。國家行政雖不直接對家族行使政令,但家族運用家譜對族人施以家族特色的教化作用確是最具實效的教育,如德禮教育、崇尚和睦、遵紀守法、敬老愛幼、好學上進、勤儉持家、截殺奢侈……,可以說,家族是配合國家對國人實施教化的輔助機構。
64、家譜文化工作的性質是什么?
家譜記載的家族歷史是國家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研究、發展、弘揚家族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門學科;匯編家譜,是家族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是補充、完善國家歷史的光榮任務和歷史責任。
65、家譜是家族歷史戶口簿,與國家戶籍管理的戶口簿有何區別?
家譜就是家族歷史戶口簿,又不同于國家戶籍戶口簿,主要不同點有五:一是在國家戶籍戶口簿中,人丁去世即注銷,換本不再錄;二是外遷則注銷;三是不作簡介(行傳);四是單戶獨立,不列族中同代多戶橫向關系;五是不錄其家族發展的事與物。家譜作為家族歷史戶口簿,與國家戶籍戶口簿的主要區別相應有五:一是記錄人丁生歿,逝世者不注銷,而且重編或續編都沿襲;二是外遷也保留原有記載,為外遷戶后裔保留尋根問祖依據,重編或續編都跟蹤;三是歷代戶主、夫人均需作生平簡介(行傳);四是本族戶戶匯集,族中同代多戶橫向關系明晰,縱向傳承根系(世系)保留沿襲。五是詳細記錄家族發展的人和事。所以,家譜就是家族歷史戶口簿。
66、現代家譜的屬性概述
家譜,是家族繁衍、發展的產物,是記錄家族人文歷史的載體,是家族文化的重要標本;家譜,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個文化領域。任何領域的文化,都要隨著時代的進程而發展進步,發展進步的目的和標準,是要滿足于時代要求的實用性。滿足于現代要求并實用于現代,又能按現代應傳承內容記事的家譜就是現代家譜。
67、現代家譜的理論怎樣概述
現代家譜學說的理論概述包括:在上接歷代先祖世系的前提下,重點編輯現代人文資料的家譜;用現代編譜技術體例編給現代人和后人易讀易懂的家譜;符合現代人和后人閱讀習慣的家譜;用現代簡體字和白話文編的家譜,有文化的現代人和后人都能看懂、樂于閱讀的家譜;有利于進入現代電子設備存盤和閱讀的家譜;不完全因循守舊、不完全死搬硬套傳統模式的新家譜;按照現代文本格式排版印刷的家譜;按照現代裝訂方案裝訂的家譜,合稱為現代家譜。
68、現代家譜與傳統家譜有什么區別?
一是現代家譜要記載的人口、戶數,都遠遠多于古人編的傳統家譜;二是現代修譜要記錄的人文資料內容十分豐富,如人物照片,家族事務活動剪影、活動記實、文獻、論著、詩、詞、歌、賦、贈言、題詞、人物表彰、個人傳記、業績介紹,優秀家庭及業績圖文介紹等內容,都是傳統家譜的若干倍,傳統體例無法滿足現代人編輯家譜的要求。如果現代家譜還用傳統的歐式或蘇試體例,其質量效果具有兩個顯著區別:一是傳統體例浪費紙張、虛增篇幅、不利于保管、查閱難度大,一個600年的宗支,現有人口高峰(常有2-3代)通常在2000—5000戶,傳統體例的空白線段浪費紙張達60﹪以上,文字實用版面不到40﹪,這樣的家譜既浪費印刷資金,更不便保管、不便查閱,沒有實用價值。
69、修編現代家譜的最新要求是什么?
綜上所述,修編現代家譜,必須實行體例改革創新,運用功能完善的、有實用性的最新體例、最新技術,最新版式,使新編家譜符合并滿足現代要求。實現家譜工作的發展方向,這就要求家譜編輯工作逐步實現專業化、專職化,面向分支,服務分支,益及百姓,對于逐步實現“樣板——模式——引導——規范”的目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70、有無實用成功的先進體例、主要原理和特點是什么?何人首創?
1答:有,這個實用成功的先進體例名稱是:“三代系表戶主編號法”。
2答:主要原理是“同代平行、親疏有序、傳人代代皆戶主、三代系表一家清。”
3答:主要特點有六個方面:一是“功能完善,古今后代皆可同冊補記,缺漏宗親皆可逐代同位補記(因為任何宗支編譜時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收錄,總有缺漏,尤其是歷代外遷分支多的大宗支)。二是編排簡便、版式新穎、不受同代戶數多少的限制,小宗大宗都適應。三是代代親疏排列順序相連。四是不受各戶記載內容多少的影響。五是節省紙張、節省成本。六是查閱方便、易讀易懂,利于普及。
4答:這套現代家譜的最新技術,最新體例是呂氏首創,有凱研制并實用成功的。既有上述特點,又集科學性、實用性于一體。有凱主編又在新編的呂氏分支現代家譜中。對這一體例的功能又作了幾個細節的完善,整套技術均已成熟。本部以此技術體例實行家譜編輯專業化、專職化,可為各姓分支專業代編現代家譜;提供培訓和技術輔導。
71、最新體例“三代系表戶主編號法” 的技術元素?
有,在350年前(明末清初)的舊譜中發現過兩種比歐、蘇體例都科學、省紙、便用的先進體例,一是三代疊式一家清,二是同代平行三代一家清。兩種體例有其各自的優點(詳見《中華呂氏報》連載的《家譜知識問答》第25問)。“三代系表戶主編號法”這個最新體例,就是綜合這兩個傳統體例的優點加以完善而創立的。
72、傳統體例怎樣過度到現代最新體例?
一是調整心態,轉變意識,樹立與時俱進的發展觀念,服務現代。
二是擴大交流,克服虛榮心態,不要自以為能,認真學取他人經驗。如果自有所創,拿出來比較,你的技能優于別人,別人自會向你學習,真正做學問的人,不會嫉妒你,因為人人都有發明創造權。
三是編譜人要努力克服盲目從古心態,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有優點,也有缺點,不必完全因循守舊,生搬硬套。
四要敢于離開古人的“腳印”,走發展之路。我們現代創立的新體例,后人也會視為傳統,也會改進,這就是一不可逾越的死定律,把古人在某篇古文中用過的一個詞、一個成語、一個名稱都視為圣旨,顯示通古的“學問”,表面上是信仰傳統,實為教條主義,如此生搬硬套,用于現代作品,讓后人永遠“考古”,談何發展?談何進步?
73、最新體例的結構包括些什么?
1、最新家譜體例——“三代系表戶主編號法”,是一個全新的整套家譜編輯技術和排版方案的完整體例。結構包括篇目設計方案,家族活動紀實圖文安排,綜合文獻布3局,詩、詞、歌、賦、贈言、題詞搭配,人物照片,優秀家庭及業績`圖文介紹,查閱方法,歷代宗親傳承世系名譜和傳記、封面設計、資料收集方案等主要內容的編排技術、程序和方案。
2、家譜內容最多、要求最細、難度最大、篇幅最長的是傳承世系名譜編排技術,這是家譜技術體例的核心結構。涉及歷代縱向關系、同代橫向關系、人物傳記、家庭人員結構等方面的內容,綜合性很強,這是新體例的核心成果。
74、運用新體例有何程序?
1、成立籌備組,根據志譜編輯的常規,首先設計好編輯程序,本部可提供參考樣本。
2、設計篇目方案,明確要編輯的各類內容、初步預測各個主題的篇幅(在編輯過程中根據資料實情進行調整),本部可提供參考模式。
3、設計印制一套(4張)收集資料的表格,實行資料
格式統一,本部可提供整套多年實用成功的樣表。
4、編寫倡議書、通知、相關規定、填表說明書、宣傳動員報告等資料,本部均可提供參考樣本。
5、上述工作完備后,召開動員會,選舉成立編輯部,
發送倡議書、通知、相關規定、填表說明書、宣傳動員報告等資料,
6、按照編輯程序和篇目結構的要求,進村入戶收集相關資料。
7、進入各類文稿資料編寫、篩選、打印、校對、初審等制版、印刷前齊、清、定的所有編輯業務。
--選自《中華呂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