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用新體例 編好新家譜
中華呂氏文化中心 呂有凱
啟用新體例的必要性
近年來,各族各姓各宗支新編、重編現代人的家譜工作已走向高潮。但經大量考察研究,發現歷代老譜和現代新編家譜,或多或少都存在質量問題,很多沒有實質上的意義,共性的質量問題有三:
一是記錄不詳,缺漏太多;不求普及,懂者甚少,查閱家譜,尤如考古。
二是邏輯紊亂,選稿不精,生搬硬套,厚古薄今,新編家譜,還是仿古。
三是版式陳舊,缺乏創新,結構缺陷,功能不全,成書即譜,不求實用。
縱觀家譜的古今狀況,如何提升家譜質量,使其具有充分的實質性的作用和意義,應是我們這一代編譜人的歷史責任。
家譜是前人編給后人用的歷史文獻。其目的、作用和意義是整理家族文化、規范管理家族事務、完善家族歷史、補充國家歷史。編好家譜,子孫后代才有根可尋、有訓可鑒、有彰可表,我們編不出高質量的實用家譜,子孫后代就會責怪我們,上有愧于祖宗,下對不起子孫。
好家譜的好,如何定位,就其概念而言,應當具有充分的實質性的作用和意義,首先取決于家譜的質量。我門新編的現代家譜質量,應在借鑒古譜優點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與時俱進,有所發展。一是內容要豐富,收集資料盡量完善,減少缺漏事項,使之成為家族百科全書;二是文稿質量要精練,圖文并茂,結構科學,使其成為家族文化教科書;三是排印方案要科學,要適應現代及后人的閱讀習慣,有利于普及;四是功能完善,使之成為家族文化工具書;新家譜必須真正達到上述質量要求,才能謂之于好。所以,解放思想,創立并啟用家譜新體例,十分必要。
加強學習 更新意識
要使家譜達到應有的作用和意義,要重點研究家譜工作的意識更新和技術體例改革問題。
我主張意識更新。首先要實現普及,做到戶均一冊(套),家家知曉,看得懂,會運用,這一代沒文化,兒子孫子總會有文化;但很多家譜工作者的意識相反,說是“不必要家家有”,實屬不良意識,試想,如果古人把家譜做普及了,我們現查找祖源就不會這么難,斷頭支系不會這么多,總不會家家的都被毀損。
現代人遷居頻繁,帶上身份證,四處可安身,沒有家譜帶,想學用家譜,要等回原籍,一等再等,混混幾代人,又成斷頭支。浙江有個村,宗支八百人,二十余年間,五百人外遷,出省六千里,回鄉談何易?只有,新家譜普及到戶,家家有譜,隨遷隨帶,延伸自續,根系不斷。所以,普及到戶十分必要。
加強學習與對比研究
1、我們要總結編家譜的經驗,在傳統體例中找缺點也找優點,學優點,處理缺點,多交流,多學習,不要固執己見,運用新體例,有利于自己,有利于子孫后代。
2、家譜工作是一門學問,是學問,就要學、要問才能得到新知,才能理解先進的科學的新體例。
3、文化更需要改革、發展。古時的無標點文言文,改成現代白話文加標點,就是發展,具有閱讀流利,易普及等優點。
4、我們看古人記的老家譜像考古,費勁費時;如果還用古人的模式,后人會說我們沒有長進。
正確認識傳統體例
一、古今不能用“=”號
家譜內容記載體例改革,勢在必行,F代人要記入家譜的內容很多,早該放棄傳統的歐式、蘇式記載體例,很多編譜的同事聽到改革、創新時,總是說:“不行、不行,老祖宗做的樣子不能改,要尊重老祖人。”我敢說,如果歐、蘇兩位古老前輩在天有靈,一定會罵我們“沒長勁!”因為傳統的“五世分提吊線法”本身就是一個古人的創新,但是,我認為,任何領域的創新都不可能是一次到終點,古今之間絕對不是“=”號,正確答案必須是古 < 今。這是我們必須認知的事物發展定律,若古今事物恒古不變,當今就得毀掉各種農機,回去刀耕火種;關閉所有服裝廠商、拆毀樓房,掛樹葉遮羞;住巖洞避風雨;點篝火取暖?梢,開拓創新,本身就是發展傳統,為后人造福謀例。
二、傳統體例的主要缺點
現代家譜的特點與古代家譜有著不可相等的顯著區別,一是登記入譜的人口是古譜人口的數十、數百乃至千倍,一個始遷六百年的宗支,高峰區的同一代兄弟多為3-4千戶,傳統的歐、蘇式“五世分提吊線體例”,難以快速查詢整個支系同代橫向關系。二是世系與傳記分離,查閱難度大。三是家庭人員結構不能一目了然。四是頁面空白太多,浪費紙張,家譜太重,保管、閱讀都困難。五是查閱費時。六是無完善的補記功能,同冊無法補記缺漏和續記新增,只好要求15年小修,30年大修,重復勞動,勞民傷財。七是同名區別困難,可見,運用新體例,勢在必行。
學會比較,大膽啟用新體例
一、創立并啟用家譜新體例
本人經十余年的學習(查閱了數十個姓氏數百部的古今家譜),在一本300年前的老家譜中找到靈感、受到啟發,反復研究老家譜的缺點處理方案、認真比較、設計、使用驗證,成功設計創立了一個新體例——“三代系表戶主編號法”。完全適應并能滿足現代家譜的編輯特點。與傳統的“五世分提吊線體例”相比, “三代系表戶主編號法”完全克服了上述傳統體例的七大缺點,同時新增了冊內“同位補記”(缺漏分支可對應補記歷代先祖和后代續記)“逐代續補”“區域依次檢索”等幾個功能。具十多項優點,都是“五世分提吊線法”不可攀比的。
二、新體例的運用實踐和效果簡介
我的“三代系表戶主編號法”首先啟用于本宗支第一集現代新編家譜,2007年出版發行,入譜宗親 9450戶,現代人口3萬余人,全書140萬字幅,925頁,重3公斤。發行結果證實,族人十分滿意, 首次印刷前預定800冊,實印1600冊,二次印刷2400冊,又即將發完。
2013年將三次印刷3000冊。一是因為原來未領家譜的現在陸續需要。二是第一集入譜的未婚子女陸續結婚,這些新增族戶需求。三是當年收集資料時無法聯系而缺漏的歷代外遷分支,通過網站或鄰近宗親有了新家譜的信息傳播,來電來人索取家譜的有增無減,所以要適時增印,常年有備。這種發行效果,都是由于體例先進、功能完善、版式新頻、裝幀精美等質量的效果。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省市檔案局均已收藏。
三、外姓內行的認知
曾經有個外姓編譜的內行人評定說:“這本《家譜》上可查千年事,下可記千年孫(補記40代,千年不需重編),免除了十五年小修,三十年大修的勞民傷財之苦”,經他族內研究、比較,七個月后成立了編輯部,放棄了傳統的歐蘇體例,托我為他培訓了編輯人員。
真城推薦
現將“三代系表戶主編號法”作為家譜編輯的最新實用體例,推薦給廣大編譜同事們,供大家研究、比較、分析、論證選用。希望這一創新技術能在我國家族文化事業中——為提升家譜質量而有所作為。
歡迎咨詢和當面交流:共同為發展、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努力,建議編譜同行人,不要提到、聽到改革舊體例,創造新體例,就誤認為放棄傳統,新體例將來也會成為傳統,后人還會更聰明,自會改革今天的新體例,“三代系表戶主編號法”本身就是發現古譜優點后的靈感而創立、發展的。
結語:只有改革,才會發展,古今用“=”號,不思發展,一味從古的心態,必然停滯不前、貽害子孫。
綜上所述,我們應當啟用新體例,編好新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