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是一個永久的家
家譜是一本永不注銷的“戶口簿”
家譜是一套使用期最長的“家具”
家譜是一個年年有新成員的“家”
家譜是一個流芳千秋萬代的“家”
家譜把我們世世代代變成“壽星”
家譜是一個傳承血緣親情的“家”
家譜是一個永久的家
祖宗把血源分賜你我
我們才有這個大“家”
不編家譜,忘記祖宗
子孫后代也會忘記你
編好家譜
給逝去的先祖們安一個“家”
不要讓他們都成為孤魂野鬼
編好家譜
給自己營造一個永久的“家”
讓你永生在這個壽星的大家
有了這個“家”
后人知道你在那
有了這個“家”
后人會把你牽掛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們在安居樂業之余,編修家譜,整合家族,上敬先祖,下顧子孫的家族文化活動日益興盛。各族各姓各支系掀起了修編新家譜的高潮,編譜人的熱情可嘉,精神可貴,實可敬佩。但由于條件各異,文化底蘊有別,對譜牒歷史和相關知識的了解和認知程度不齊,理解各異,其效果差別很大。為了對廣大讀者有所幫助,首先將十七年編譜生涯中的實踐經驗、體會和收集、整理的譜牒歷史與家譜知識,棄偽存真,削粗取精,濃縮精華,供大家參考、借鑒、刪繁就簡、挑選各自認為或有用于現代的精華,避免盲目套用,生搬硬套。
誠請廣大家譜愛好者與我同行,共同研究、探討、交流,把大家的新技術、新理論集合起來,讓廣大家譜愛好者和有識之士共享。由于水平有限,差錯難免,定有漏誤,誠望賜諒,懇切希望給予幫助和修正為謝!
[OT_page]
第一講 譜牒歷史知識(摘要)
1、譜牒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譜牒是從商周時期開始產生和發展的,從上層社會的世家、世本、玉牒逐步擴展到民間的宗譜、族譜、家譜、家乘,總的可分為四大類,即帝王諸侯世譜型,氏族譜型,地方宗譜型,民間家譜型。這四種類型按姓氏世系及人物記載的特點,分為兩大類:一類為一姓一宗譜,如帝王諸侯譜,民間家譜。另一類為多姓多宗集編譜,如通國氏族譜,郡州譜,姓氏典。
2、譜的含義是什么?
古代對譜的解釋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指“籍錄”。二指列其事的布。三指以記世族傳承的譜?偟暮x是按事物的類別系統地編成定則的表冊、樣本、書籍,以作示范或尋檢。如年譜、家譜、棋譜、樂譜等。
3、什么叫譜牒?牒的含義是什么?
譜牒一詞最早出現于先秦時代。漢司馬遷著《史記》,在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言:“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說明譜牒始于秦漢之前。以專門記載和敘述本宗族的發源、人物、名、號、生平簡歷、本族規約,并按一定規則系統地表述遞衍世系的圖書叫譜牒。譜牒是宗譜、族譜、家譜、家傳、家乘的統稱。牒,是指古代用竹或木片寫成的書版就叫牒。繼之后有玉牒、金牒。牒在特定處專指譜牒。也可引申為公文、憑證,如通牒、度牒等。自從我國發明造紙以來,早已放棄竹或木片書寫文字的傳統。譜牒一詞實可不必永久留戀,現代民間已習慣稱為譜書。
4、什么叫宗譜?
宗,本義為祖廟。其概念是一祖之后裔劃分為不同類型。按“宗”的含義,其實還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至于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書,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均還不能稱為宗譜,這就是宗譜與家譜的區別。
5、什么叫家譜?
“家譜”這一名詞的取用應在漢至南北朝時期。作為家譜,本應為一直系之本家譜。但后來,絕大多數是指同一區域內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譜書統稱為家譜。
歷史上用過的譜書(譜牒)名稱、定義繁多而復雜,宗譜、族譜、家譜應是有一定區別的。所謂家譜,狹義地講應是一直系內的本家之譜。歷史上用過的譜書(譜牒)名稱有族譜、家傳、家紀、家記、家史、世系、家牒、譜記、家乘、氏譜、支譜、載譜、宗譜、家譜、官譜、私譜等。
如此繁多的家譜名稱,源于古代各時、各地、各人的認知觀念、思維層面、文化底蘊、逐名欲望等不同原因,各自所為的始創而形成的,加上交通、信息條件限制,文化交流不變,一經寫用,漸傳周邊及后人,導致今人都誤視為傳統文化。
我認為,古代家譜名稱復雜化的形成原因有主觀的、有客觀的、有盲從的。這是在古人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認知程度、文化交流范圍的局限、某些不完善觀念等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但古人對中國家譜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無可厚非。
6、宗譜、族譜、家譜有何聯系與區別?
古人對宗譜、族譜、家譜是早期定義是,從宗、族、家的早期含義看,“繼別為宗”,除嫡長子以外所有的分支都納入的這種譜書為宗譜。而族譜雖意義大致與宗譜相同,但由于分居、遠遷等原因,雖也將旁支納入譜內,其遠遷的旁支并沒有完整地納入,只有本宗的部分族人,這種譜書屬于族譜。至于家譜,“謂一門之內”,其所記述的世系是以本家上下直系為主體,只留與本家傳承收藏,凡這種譜,均屬家譜。上述三種譜書雖有差別,但因上溯遠近不一,或傳襲舊譜名,故后世也大多統而稱之為家譜。
7、古人對家譜文化做出貢獻的杰出代表
古代對家譜文化做出系列貢獻的杰出代表有,西漢《史記》的作者司馬;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等,歐、蘇兩位先賢發明的家譜技術體例,廣為流行。隨著歷史的發展,需要入譜的人文資料日益豐富,歐、蘇兩個家譜技術體例的缺點已十分突出,(下文將作專題分析)。
8、明末創新體例未能普及的原因淺析
在明末清初的舊譜中,本人發現過兩種比歐、蘇體例都科學、省紙、更便用的先進體例,一是三代疊式一家清,二是同代平行三代一家清。兩種體例有其共同的優點:一是不受同代戶數多少的限制,小宗大宗都適應;二是代代親疏排列順序相連,不受記載事項多少的影響;三是節省紙張,沒有虛增篇幅。遺憾的是發明人失考,更可惜的是這兩種體例均沒有得到推廣運用,就沒有自成一體。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發明人自家用了即可,沒有向其他宗支、其他姓氏交流推廣;二是編譜人多有虛榮心態,自以為能,不愿學取他人經驗;三是編譜人多有從古心態,不愿離開古人的“腳印”,一直襲用宋代的歐蘇體例,因循守舊,死搬硬套,導致這兩種三百五十年前的先進體例至今沒有光彩。
9、我們現代人編譜如何選定譜書名稱?
我們現代人修編代家譜,多為整族整宗合編,編譜宗旨皆為和睦、和諧、聯宗、建立血緣親情,如中華呂氏文化中心總會提出了“中華呂氏一家親”這個十分感人的目標,所以,我認為,我們現代人修譜的名稱,最好選定一個溫馨的“家”字,不論大小宗支編譜,最佳選擇應為“某氏家譜”,輔以“某地”和“始遷祖尊稱宗支”,最能體現親情,最能表達修譜的目的和意義。
[OT_page]
第二講 新編現代家譜的作用和意義
第一節 家譜在社會文史資料中的地位
家譜與國家正史、地方志共同組成為國家歷史文獻體系的三大支柱史籍,家族歷史是國家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譜所記囊括到村到寨,詳實到戶,精細到人,是國史和方志都不可能顧及的。家譜是為國家存史、資政的歷史文獻。
家庭是國家的最小集體,是社會的最小細胞,個人是國家的最小分子。國家是由所有最小分子、最小集體組成的最大家庭,這就是國家一詞的真正內涵。每人每家都樹立了榮辱觀念,提高和睦意識,規范文明行為,維護安寧,共建和諧社會,整個國家才能成為禮儀之邦,國家才能更加團結強盛。所以,家族文化事業,也是國家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家譜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文化領域。
第二節 新編現代家譜的作用和意義
一、家譜的屬性和概念
家譜,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記載家族人文歷史的專著史籍,是家族歷史的載體和標本,是系統化的家族歷史紀實文獻,是家族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文化之一,家族文化是一個獨特的文化領域。
家譜的功能,旨在記錄家族人文資料,繁衍信息,明晰倫理,規范家族事務,尊祖敬宗,倡導家族團結和睦,促進民族大團結。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由宗族的團結擴充到國家民族的大團結,這是中國人才有的良好的傳統觀念。”
我們研究、發展、弘揚家族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門學科;匯編家譜,是家族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是補充、完善國家歷史的光榮任務和歷史責任。
二、以質量標準論家譜的作用和意義
家譜的作用和意義,取決于家譜的質量。我門現代新編的家譜質量應在借鑒古譜優點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與時俱進,體現進步。一是內容要豐富,收集資料盡量完善,減少缺漏事項,使之成為家族百科全書;二是文稿質量要精,圖文并茂,結構科學,充實具有教化作用的篇章使其成為家族文化教科書;三是排印方案要科學,有利于普及;四是功能完善,使之成為家族文化工具書;我認為,真正達到上述質量要求的家譜,具有八個方面的作用和意義:
(一)編好家譜,教導族人,講習仁義禮智信,都做文明禮貌人,明知事理,德法并舉,好學上進,和睦相處,由家族的團結擴充到國家民族的大團結,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家和村寧社會安,國強族旺家業興。
(二)家譜是后人運用的歷史文獻,提高現代新編家譜的質量,有利于學習和了解家族歷史,研究家族在不同歷史階段對國家的貢獻和家族發展狀況。
(三)有助于查閱祖籍歷史,尋根問祖,緬懷先人,培養親情。有利于繼承和發揚前人的優良傳統。
(四)通過學習家譜、運用家譜,有助于規范家族事務管理,總結、交流教育子女的經驗,制定和運用傳承價值的家族特色教育方案,搞好家庭早期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人口素質。
(五)新編家譜應詳細記載族中男女成員的姓名、生歿時間、生前住地、墓葬地名、文化程度、生平簡介等,后人為前輩豎碑立傳時有據可依,并可從中了解歷代族人受教育的程度。
(六)家譜配編的輩份傳承字派的運用和普及,對于弘揚家族文化、德禮
教育、各地宗親往來和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七)現代家譜應為后人預留補記空位,每戶擁有一本家譜,代代依次延續補記在同一本(套)家譜內,就可實現倫理根系不亂。
(八)考古界常用家譜資料對考古發掘、人文探索等歷史疑點作定論。家譜具有考證功能。
三、以作用的要求論家譜的質量
要使新編家譜達到既定的作用和意義,就要使新編家譜達到相應的質量標準,滿足作用對質量的要求。為了達到現代和后人所要求的家譜作用,我在考察、研究了全國大量的歷代老譜和現代新編家譜之后,發現具有很多共性的質量問題:表現在記錄不詳,缺漏太多;資料簡略,邏輯紊亂,版式陳舊,缺乏創新,結構缺陷,功能不全,查閱家譜,尤如考古,不可續補。
針對古今家譜的狀況,急待提升家譜質量,使其具有充分的作用和意義,是我們這一代編譜人的歷史責任。只有改進,才能發展。不能再讓后人費時費力地考古。
家譜是前人編給后人用。我們不編出高質量的家譜,子孫后代就沒有好家譜可用。為此,新編家譜要努力實現結構設計領先,功能完善,缺漏分支和新增人口均可逐代續記,查閱簡便,易讀易懂等多功能實用價值,具有上承千年祖,下迎千年孫的實用功能。
第三節 家譜應成為國民素質教育的基礎教材
所有的國民都有一個自己的家,或園或缺,或聚或散,或興或衰,或眾或孤,總有一個家的感念,即便孑身孤寡,也有一個“我”字的意識。古老的華夏文明,正是所有的“我”聚合成一個偉大的中華民族,永不間斷地傳承、發展、創造著方方面面的人類文明。
族有多姓,姓有數宗,裔孫繁衍,四面遷徙,八方某生,東西南北,皆有宗親,這是家族分布狀況,也是國民組合實況。
家族興旺需要提高人丁素質,國家興旺需要提高國民素質,國民和人丁是兩個范疇的同一個主體----人,國民亦人,即亦家族人丁。
家族人丁素質教育與國民素質教育,兩者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別,且互為作用,資源通用,成果共享。兩者之間只有方式和范圍不同,沒有本質的矛盾,而且應互為補充,互為依托,相互推動?梢,國家培養人才的第一階段任務實為家庭所承擔并完成的,國民素質合格的多少與成功的家庭教育成正比。
國民素質教育要從嬰幼兒開始,國民的第一所學校是家庭,第一任老師是家長,家長是成年的國民,就是說,國民的素質教育----全民皆師。這個全民總動員的師資隊伍,是由各族各姓各宗支的所有戶主和成年人組成的。
國民在家庭的教育,重點是在幼兒、少年和青年階段。正常情況下,人生初學所得知識和感知行為,能有用于人的一生,具有為人品素質定性的作用和意義。在這三個成長時期,是國民素質形成的關鍵時段。這一時段的道德教育,對國民的人品、文明、禮儀、誠信、敬業行為等人生道德理念和自覺性都具有導航作用。這是家庭和家族為國家對國民施以政令和法治管理奠定基礎的重要教育。重點體現于敬老愛幼、文明禮貌、好學上進、認知榮恥、遵紀守法、勤儉節約、克制奢侈等道德行為。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國民啟蒙教育的第一單元。家譜應成為國民素質教育的基礎教材。
這一單元的教材應成為家族文化領域中的主題之一。家族文化的重要標本和載體是各族各宗的家譜,家譜應成為使用期最長的國民素質教科書,其作用和效果是現代家族文化必須重視的課題,也是現代家譜工作者應重點研究的課題。按照國家國民素質教育的標準,配以行之有效的家族特色教育方案,規范編輯刊印在家譜中,形成每個家庭都具有傳承式道德品質教材。
人在從小到老的成長過程中,最易生效的教育是家庭教育。道德品質教材歸入家譜,配合家族傳承世系等綜合內容,有利于培養被教育者對血緣傳承的情感,寓道德知識學習于尊祖敬宗過程,從而加深對道德品質教材的領會和認知程度,提高規范道德行為的自覺性。
家庭對未成年的國民教育,具有血緣親情的成份,教育與被教育雙方還有供養與被供養的責任和義務,也基于長輩或家人對被教育者的精神依托,被教育者對長輩和家人有著衣食住行、學業乃至婚姻大事的依靠而樂于聽從,
易于奏效,道德品質定位率高。這是國家政令和法治管束不可比的作用和效果。
在歷代傳統家譜中,也常見《家規》、《家訓》、《家法》之類的家族教育制度,但有的家法早已不宜用于現代家庭教育,有的家規或保留傳統格調,或進化為單位規章制度模式,不具備可操作性,有而不宜,約而無束。加之家譜至今未能達到普及程度,據本人抽樣調查,編了家譜并配有家規的家族,家譜普及率都在30%以下,而有譜之家視其為“寶”而保,不樂于拿出來通用。導致多數人家沒有家譜輔以家庭教育。
綜上所述,就是我多年重點研究并一再主張的,我們現代編譜人一定要為普及家譜、運用家譜加大力度。與時俱進,為家庭教育編制好家族特色的道德教育方案,為國家為家族培養人才履行前期教育的責任和義務,讓族中更多、再多的子女成年后,都能成為合格的國民,不論經商、從政、從文、從軍、務工、務農,都能樂于擔當,愛國愛家,遵紀守法,為國盡力,為族盡力,為家盡力,勤奮敬業,安分守己,行為有度,通情達理,處事符規則,所為符邏輯。
第四節 家譜應成為國人道德教育的教科書
家譜應成為國人道德教育的教科書。
國人的道德教育啟蒙于家庭教育。每一個國人在嬰兒、幼兒、少年、青年、成年五個成長過程中,最直接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眾多家庭組合的家族教育。這是人生享有的最親密的教育,也是最易生效的教育。尤其在幼兒、少年、青年三個成長時期,是提高國人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段。運用家譜對子女實施道德教育,常給子女講述一些家譜記載的先祖艱苦創業經歷、傳說故事、古今好學上進人物、三親六戚的傳承關系并適當攜其參與友好往來,對于培養親情、餞行文明禮貌、敬老得老愛、感受慈善之愉、培養感恩意識、增長智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家庭少兒道德教育,是國人道德最關鍵,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時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習即學,遠即異,相近即相似,相遠即相異,習不同,必相差。人生初級階段之習,就在或看或聽或聞父母、兄弟姐妹、叔伯之堂、親友之家,所聽而學、所見而習。所聽不同,學而各異,所見不同,習而有別,良而習之,行則從善,為以從德,長大成年,居身國民,知禮明理,道通途暢,此乃家教之果也。
因此,可以認為,家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應有的作用和效果是現代家譜文化工作應重點研究的課題。目標就是要豐富家譜內容。
中華民族具有十分重視親情的傳統道德觀念,編輯家譜沿襲血源傳承世系,體現了緬懷先祖,尊祖敬宗的行孝美德,現代家譜應編載一些具有家族教育特色的家庭少兒教材內容和道德知識,讓少兒在家譜中既能見知傳承親人,又能在感知親情的同時,學習相關道德知識,具有親情感染的心態調整作用,從而易于接受道德知識教育,且易于扎根在心。
曾經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我在一次應邀到一個宗親家做客時,到達樓下,一樓大過道里有一群五六歲上下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有的玩槍,有的玩車、有的拼積木……,互相追逐。我走到電梯時,突然一個小女孩大喊起來,“小明哥哥!你把墻畫臟了,快擦掉,”電梯來了我也不進,就看這幾個小孩的行為,她也一起擦,邊擦邊說,語氣逐漸溫柔:“我爸爸講,這是祖祖(方言,指曾祖)蓋的房子,祖祖頭發累白了,才去山上住,亂畫(就)不要你(來)玩了”。那個叫小明的低聲祈求說,“我(以后)不玩畫筆了好(嗎)不?”說完,站到小女孩對面,低下頭,把拿著畫筆的手伸平,又走向垃圾桶……
我知道了,他曾祖已去世了,她爺爺就是我相別六年,電話邀請我的宗親。
這一幕太可愛了,可愛之一,大喊而不生氣,不罵人,還先以哥哥相稱;可愛之二,心痛祖祖蓋的房子;可愛之三,反感也一起擦,幫助別人糾正不良行為;可愛之四,表達了對先人的思念;可愛之五,提出了來玩的條件——不亂畫?蓯壑,犯錯的改了。
這一幕太感人了,可喜可賀,短短一兩分鐘,我讀得一篇如此完美的大文章,真好福氣!
這一幕讓我興奮不已。人的一生就是演一出戲,序幕初開就如此精彩!常言“好戲在后頭”,開場戲就如此感動觀眾,后頭會更美。
這一幕應該成為每一個國人的開場戲,演到終場,閉幕了,還有人想看,然而聽眾會更多。
他家住六層,一進客廳,寒暄過后,落座沙發,茶幾上擺著一本家譜。茶話之先,我興奮地講述了剛在一樓過道里發生的故事,贊嘆之中,“你這孫女幾歲啦?道德行為這么可愛,還知道他老祖蓋房子,頭發累白了,住山上了,真是教養有方!”
“才四歲半,” 她爺爺指著茶幾上的家譜,“他爸爸經常抱著她翻家譜,看家譜,指認她老祖的照片和我們的照片,看一次就給她講一個老祖的故事,也講我們幾代人的故事,很多人的照片都有故事可講,她都愛聽,好些照片她都知道怎么稱呼”。她愛翻開家譜指認照片做童話游戲,一會兒拿兩個紙杯對著這張像說,“成興大爺爺,你今天就在我家挨(陪)爺爺喝茶,這杯先給你,這杯給爺爺,”一會兒指著梅大奶奶講一氣童話,挺有興趣的。
這就是家譜對國人的親情感染力,這就是家譜對國人的家教功能,這就是家譜對國人道德教育的作用力。
我們現代修譜人員應當努力完善家譜功能,加大普及家譜的力度,讓家家有譜傳,戶戶有譜用,代代有譜教,人人有譜學,子孫都從善,個個道德良,幼時做個好孩子,長大當個好國民。
[OT_page]
第三講
用現代意識認知家譜和家族文化